1987年,“傻大叔”525万买下深圳一片荒地,如今他赚了多少钱?

人间史名人录 2024-10-16 10:05:45

“深圳房地产的天要变了。”

1987年12月1日下午,深圳会堂拍卖会现场700个座位座无虚席。

拍卖师高声喊道:“525万!有没有更高的?”四周陷入短暂的寂静,没人再举牌。随着最后一声落槌响起,编号H409―4的荒地,以525万的天价成交。

而拍下这块地的正是被称为深圳房地产业界的“祖师爷”的骆锦星。

这一拍,圈外人认为他人傻钱多,圈内人却夸他胆大任性,而后来,人们都称这一拍为“中国第一拍”。

困难重重的开始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正处于一片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浪潮中。

这座曾经的渔村,随着政策的开放,逐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企业家,甚至是中央派来的干部们。

骆锦星原本是一个通讯兵,退役后成了邮局副局长,再后来,竟然被派到了风云变幻的深圳,还搞起了房地产,跨度着实有些大。

作为一名通信兵,部队锻炼出来的胆量和智慧,为他日后在房地产领域的果断决策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圳,当时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试图通过开放吸引外资,推动国家经济的腾飞。

但初期的深圳,还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街头依旧坑坑洼洼,尘土飞扬,许多人对这座城市的未来仍然持观望态度。

骆锦星调任房管局时,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尚未成型,一切都还在摸索阶段。甚至连建房子的钱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外行也看得出,困难重重啊。

他没有接触过房地产行业,初来乍到时也一度想过放弃。面对全新的领域,骆锦星显得无所适从。

一次,他特地找到领导提出了辞职请求,担心自己无法胜任。

然而,领导看中了他作为军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与韧性,硬是劝住了他,并说:“你先干着试试,慢慢摸索,深圳需要你们这些敢拼的人。”

骆锦星于是决定留下来,开始从零学起。

刚到深圳时,骆锦星时常背着书包,白天实地考察,晚上埋头研究房地产资料和城市规划图。

对这个陌生的领域他在一点一点地加深了解,但越了解他就发现问题越多,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从上到下,从骆锦星到各个工地的建筑工人,普通都鼓足了干劲。

尽管如此,深圳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问题。深圳当时虽是经济特区,但财政拨款相对有限,许多项目不得不因为资金短缺而停滞。

与此同时,深圳对于房的需求也是巨大的,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到深圳。

届时,房子将会成为这些人的刚需,将会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大胆尝试

为了尽快解决资金问题,他大胆提出了“补偿贸易”的想法,即深圳提供土地,香港商人投资,合作开发楼盘,再进行利益分成。

这种模式在当时颇具争议,尤其是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与外商合作开发,风险不小。

但骆锦星成功说服了上级领导,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怎么知道不行呢?

果不其然,这一创新的合作模式,迅速打开了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不少香港商人纷纷前来洽谈合作。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深圳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次行动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虽然后续也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对比实行它所产生的巨大的成效,那些问题和不足都是可以改进的。

不过,到了1987年,骆锦星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1987年的深圳,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外资本家和企业家眼中的香饽饽,土地需求量急剧增加。

而深圳政府决定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对选定的土地进行公开出售。这也是深圳房地产改革的重要一步。

骆锦星深知,这次拍卖对于深圳乃至全国的房地产行业,都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然而,面对这块地,骆锦星也有自己的考量。

这块地在那时还算不上黄金地段,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凉。

不过参照深圳的发展前景还有政府背后的支持,综合看起来,还是很值得投资的,不过当时大部分人的心理预期都在300万左右。

拍卖场上的惊人一刻

1987年12月,深圳天气晴空万里。拍卖厅里却充满了紧张的气氛。骆锦星坐在场内,眼神在不断扫视四周,手里紧紧握着号码牌。

那块地的挂牌起拍价为200万,拍卖会一开始,出价声此起彼伏。

举牌的人越来越多,举牌的频率也越来越快。当价格即将升到400万时,举牌的频率突然慢了下来,竞拍者似乎都在衡量是否要继续冒险。

“390万一次,390万两次……”拍卖师的声音拉长了尾音,似乎在给场内的人时间思考。

就在大家以为这场竞拍即将以这个价格落槌时,一道清脆的声音突然响起:“400万!”

这是骆锦星整场竞拍第一次举牌,但他知道这并没有结束,虽然场上大部分公司几乎已经不会再举牌了,但有一家会——深圳市工商银行房地产公司。

果然,竞价一直来到了520万,这已经算得上是天价了,也就是因为工商银行房地产公司是“龙头”才有底气叫到这个价。

然而,骆锦星轻轻叹了口气,内心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抬手举起了号码牌,声音坚定有力:“525万!”

拍卖场内瞬间鸦雀无声。525万!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许多人预期。骆锦星的加价让所有在场的人为之一震,连主持人也停顿了几秒,似乎没有预料到有人会出如此高的价钱。

“525万一次,525万两次……525万三次,成交!”随着锤子落下,骆锦星终于松了口气。

拍卖结束后,场内的人议论纷纷,有人低声嘀咕:“五百多万,能回本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骆锦星心中并没有太多波动:“大家尽管放心,我不会亏本的。”他对未来深圳的发展充满信心。

建设的步伐

拿下这块地后,骆锦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和团队迅速展开规划,设计出一个全新的住宅小区项目。

这片地毗邻罗湖区水库,环境优美,虽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后期肯定都能收回本。

所以,从道路修建到水电铺设,再到小区规划,骆锦星带领着团队每天亲自监督施工。他常常在工地现场来回奔波,指挥工人,并且时常坐在图纸前,与设计师讨论每一个细节。

项目进行得并不容易,初期施工面临了多次挑战,骆锦星亲自组织工人加班加点,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时间表推进。

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变化。人口涌入,经济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深圳寻找机会,住房需求暴增。

眼看着项目即将完工,骆锦星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冒险决定,已经为他铺平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终于,1988年,骆锦星的项目竣工了。这个住宅小区被命名为“东晓花园”,是当时深圳最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之一,配备了齐全的设施,成为了深圳首批高档住宅的代表。

小区一经开放,市场反应热烈。开盘当天,前来看房的人络绎不绝,不到一个小时,房屋就被抢购一空。

按照他的要求,小区住房每平方不会超过1600块,说实话,这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但即便如此,公司还是挣到了将近400万的纯利润。

骆锦星的大胆让他在这些年里多次处于被质疑的境地,但他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我一直希望能够让老百姓有个安身之处,才是我真正的心愿。”

他并没有像其他企业家一样将个人利益置于首位,反而不断回馈社会,支持公益项目,参与多项慈善事业。

他本人甚至都一直住在单位盖得房子里20多年,一直到1996年从深房集团总经理的职位退休,他手中甚至都没有一股公司的股票。

他是真的做到了自己当年的承诺“要为全体深圳人盖房子”。他的这种举动引起了地产界和媒体的广泛赞誉,大家纷纷称他为“深圳地产界的传奇”。

结语

1987年,骆锦星以525万拍下深圳一片荒地时,曾被嘲笑为“傻大叔”,但随着深圳的崛起,这块地最终成为寸土寸金的宝地。

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坚韧的信念,不仅收获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更推动了深圳房地产的早期发展。

骆锦星的故事告诉我们,机遇总是留给那些勇于冒险、敢于打破常规的人。那一片曾经不起眼的荒地,如今成了深圳繁华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谁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中广网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