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凡达》票房惊人当然了,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嘛。好故事肯定得有个好的内核,这内核就是导演和整个制作团队文化背景的体现。不过呢,说到票房,最能打的居然还是16年前的《阿凡达》,真是让人挺意外的。
《阿凡达》缺乏新意在我看来,《阿凡达》这两部电影并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第二部就是地球人再次杀回来,重新回到潘多拉星球。开头就是一艘带着超大太阳能帆的飞船回到潘多拉,这画面跟当年哥伦布他们驾着帆船到达美洲的样子差不多。
阿凡达中的资源争夺在《阿凡达》里头,地球到了2154年,人口暴涨到200亿,资源都快用光了。然后人们在潘多拉星球上找到一种叫Unobtanium的矿石,这种矿石能在常温下导电,每公斤能卖到4000万美元。就因为这个矿石,一座叫哈利路亚山的地方变得特别重要,有了它就能解决全人类的能源问题。电影里,地球人对这座山上的矿石垂涎三尺,跟当年欧洲人为了美洲的金银财宝那样,简直是贪心到家了。
波托西银矿的发现与开发1545年,也就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五十多年后,西班牙人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东边发现了一座银矿。整座山的含银量高达40%,真是宝藏啊!后来,西班牙人就在这儿建了波托西城,并在16世纪末建起了6000座炼银炉,开始大规模开采银矿。
波托西银矿的兴衰与代价从1545年到1810年,波托西银矿出产的白银占了全球的五分之一,超过了2.5万吨,成了西班牙帝国的财宝库。但这背后的代价惨重,有大约800万印第安人因此丧生。波托西山里挖出了8000多条坑道,当地人称它为“地狱之门”。到现在,500多年过去了,波托西还是南美洲最穷的城市之一。
《阿凡达》纳美人形象描绘《阿凡达》里的纳美人,皮肤是蓝绿的,身材高大,头发是黑人的那种脏辫,还有像清朝人那样的粗辫子。他们穿得很少,就用树叶和动物皮毛遮身体,这完全符合了欧洲人对“落后人群”的那种老套印象。
纳美人自然崇拜纳美人信奉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他们认为伊娃是他们的创造者和守护神,灵魂之树拥有无穷的力量和知识。纳美人通过辫子跟伊娃交流,获取神秘的力量。这种信仰和北美印第安人崇尚自然、敬畏鬼魂、尊敬祖先以及相信万物有灵的观念特别像。
《阿凡达》续集:海洋部落的战斗在《阿凡达》第一部里,纳美人用那种心灵感应的力量,召唤潘多拉星球上的各种生物,把有高科技的地球人赶跑了。到了第二部,杰克·萨利已经成了纳美人,他带着游击队到处攻击地球人的车队,甚至还抢他们的军火。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光靠信仰可不行,得有真家伙才行。为了躲避地球人的追杀,杰克逃到了一个海边的部落,在那里学着驾驭海洋生物和海战技巧。
印第安人的抗争与损失这就像印第安人在和白人斗争时的策略一样:一边躲藏,一边学习白人的作战方法。从马匹、枪支到军队的组织形式,印第安人渐渐学会了如何与白人抗衡。杰克·萨利一直用地球人的通讯耳机,高效地组织军队进行对抗。两部《阿凡达》的结局都是纳美人战胜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满足了弱小文明战胜强大侵略者的幻想。但现实却是非常残酷的。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之后,印第安人的数量从15世纪的500万锐减到了19世纪的25万。在西班牙殖民地,有1300万印第安人被杀害,在巴西地区有1000万,而在美国的西进运动中,至少有100万印第安人被杀。黑奴贸易更是让非洲失去了1000万到3000万的劳动力。
《哪吒》 vs 《阿凡达》: 文化理念的碰撞欧美那些国家不仅在美洲和非洲进行血腥的征服,还在东方放火烧了圆明园,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抢走了几十亿两白银和无数的文化宝藏。《阿凡达》的故事,跟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历史真是太像了。欧美人把这种殖民侵略的故事拍成电影,让“落后的”纳美人(就是电影里的外星人)在精神上赢得胜利,而他们在现实中赚得盆满钵满,还实现了文化的强势输出,这真是双赢啊。相比之下,《哪吒》为啥能大火呢?除了制作精良、注重细节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一种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电影里的台词充满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是好是坏都由我说了算;人们心中的偏见就像座大山,再怎么努力也搬不动;如果前面没路,我就自己开辟一条;如果天地不给我活路,我就改变这世界;与其跪着乞求别人的同情,不如站起来和命运抗争;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弱点,而是敢于面对自己的弱点。
中华文明与电影文化这些台词展示了我们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改变命运的精神,这跟西方那种靠杀戮和掠夺起家的文化可不一样。我们的导演在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这些高级精神文明的熏陶下,拍出了与欧美完全不同的文化故事。电影文化的兴起,实际上是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都强大的表现。现在时间已经够久了,《阿凡达》这样的电影也该没那么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