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文明戏”究竟是什么东西?《银元时代生活史》的作者陈存仁这么写:那时节有一种所谓新剧,上海人叫做“文明戏”。三马路大新街民鸣社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家,演员号称都是革命分子。我现把当时民鸣社的戏单刊登如后,内有小字,注明夜戏价目“月楼五角,特别包厢、特别正厅四角,头等包厢三角,头等正厅二角,二等正厅一角。幼儿只收半票”。所以那时节身边有一块钱,日子是好过得很。
很多人不知道文明戏是什么,它就是今天的话剧或者说小品。民国时期,流行的是各种地方戏剧。戏剧是要唱的,说的内容很少。完全靠说的是相声,期间穿插着唱几个小曲。相声的时间都不长,往往几分钟就结束了,而且为了吸引眼球都是黄色暴力段子,属于低速快餐文化。民国初期,文明戏就出现了。最初的文明戏是七分靠说三分靠唱,最终慢慢演变为话剧和小品的形式。文明戏在初期有一大特点,就是不涉及庸俗甚至低俗内容,而是会针砭时事,讽刺社会风气,批评政府。文明戏的台词颇为辛辣,观众非常喜欢看。当然,文明戏绝对不是今天的政论节目或者新闻播报,而是一种表演艺术:剧中夹杂不少插科打诨式的笑料,看起来类似现在的喜剧小品。民国时期全国四分五裂,军阀忙着打仗,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街上卖艺的,就当作看不见。所以上海文明戏很多演员都自称革命分子,主要就是他们敢于骂政府。不过,文明戏发展到30年代就不行了。主要问题是,文明戏的剧本太少,演来演去都是少量的套路,同时批评政府受到限制,可能会被认为是共产党煽动民众。于是,很多文明戏又慢慢变为传统相声那种三俗的东西,庸俗而下流,因没有特点而消亡。
至于比较高雅和辛辣的文明戏,则逐步变为今天的话剧。说一千道一万,所谓的文明戏可以看作现代话剧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