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50岁参加革命,被称为革命妈妈,没有血缘的开国元勋赡养其晚年

奇葩历史观点 2024-12-07 14:49:07

1957年,刘少奇之子刘允若趁着暑假从苏联回国探亲。见到父母后,刘允若又向上海寄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姑母:不久前从国外回来,得知父亲文玉已去世的消息,甚是难过……”

刘允若在信中提到的“父亲文玉”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养父朱文玉。

1933年,3岁的刘允若被寄养到了朱文玉身边,直到13年后才被党组织接走。这十多年来的抚育之情刘允若一直没有忘记,可当他回国时,却得知养父已经去世了,十分伤心。

刘允若在信中还表达了对养父的哀思和感激之情,但他不知道的是,他也应该感谢另外一个人,她就是朱文玉的继母朱姚。正是这位“祖母”,刘允若才能被安然无恙地送到朱文玉身边。

朱姚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旧中国妇女,但她还有另一个身份——中华赤色革命济难会(简称“互济会”)全国总会“坐机关”在编人员。

1932年,刘允若的母亲何宝珍在上海不幸被捕牺牲,党组织就将只有三岁的他送到了朱姚手上。

当时朱姚已参加革命工作五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她的家是一个地下交通站,时常有革命同志到这里休息或者开会。每当这个时候,朱姚就会坐在门口,边干活边放哨。

一直到晚年,朱姚都保持着这个习惯,一到闲暇时就会坐在门槛上做活儿。

所以当何宝珍牺牲后,党组织就找到了朱姚,希望她帮刘允若找一个好家庭。朱姚思来想去,想到了丈夫前妻的儿子朱文玉。

朱文玉是个老实人,与妻子只有一个女儿,因此一听说继母给他抱来个男孩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那么,朱姚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呢?这都是受她的女儿的影响。

朱姚出生在安徽桐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中,长大后被聘给丈夫朱康甫为继室,定居南通。

早年间,由于朱康甫经常失业,一家六口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朱姚替人做针线活、洗衣服和做帮工。

朱姚的二女儿名叫朱文英,天资聪明,从小爱读书。房东在给自家孩子请家教后,朱文英就在一旁偷听,课堂上老师讲的文章她总比房东家孩子背得快、记得牢。

朱姚夫妇见女儿如此好学,便省吃俭用将她送到了南通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朱姚不知道的是,这一决定将要改变他们整个家庭的命运。

朱文英在读书期间认识了进步青年刘瑞龙、丁瓒等,从他们那里,朱文英接触到了马列主义。于是,她心中的革命烈火就此燃烧起来,之后自然而然成为了女师范学校的学生会活动骨干。

然而不久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朱文英也被视作了反革命的眼中钉。

南通无法再待下去了,朱文英就跟着战友朱瑞龙参加了创建红十四军的工作。因其工作出色,之后组织上就将她调到了上海,领导爱迪生电灯泡厂罢工。

但就在她全身心投入罢工中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将她抓了起来。在狱中,朱文英饱受折磨,当年5月患上了伤寒症不久就牺牲了,时年20岁。

朱姚得知女儿牺牲的消息悲痛欲绝,想起女儿离家时“要好好掩护机关,照应同志”的嘱咐,她毅然决定投身到女儿未竟的事业中去。

50岁这一年,朱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她用自己的方式拯救着女儿生前的同志,朱瑞龙也受到过她的帮助。

后来,因朱姚的优秀表现,组织上将他安排到了上海,为互济会做掩护工作。也就在这时,朱姚真正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因其慈爱的面孔和亲切的关爱,使得许多离家多年的同志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所以大家都称她为“革命妈妈”。

1932年,朱姚的丈夫朱康甫生病了,但为了机关的安全,她让同志们将病重的丈夫送进了医院,自己则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不料,丈夫在医院独自忍受病痛十多天就死了,朱姚虽伤心,却并不后悔。

事后,同志们安慰朱姚说:“妈妈,毛主席在江西,虽然不认识你,但你为革命工作不顾亲人病痛的事情他是晓得的。”朱姚听后十分欣慰,革命信心也更加强大了。

除了二女儿朱文英牺牲外,朱姚的儿子朱文标也参加了革命,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战士。但不幸的是,朱文标在一次策反任务时牺牲了。

后来,小女儿也跟着参加了革命,曾因叛徒保密被捕入狱,受了不少苦头。

新中国成立时,朱文英已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了,她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但令众人疑惑的是,她并没有住到小女儿家中,而是住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开国元勋刘瑞龙的家里。

原来,朱文英牺牲后,生死战友刘瑞龙就决心像对待自己母亲那样照顾朱姚,而朱姚也把刘瑞龙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