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蓍草成卦方法简述

圣辉看商业 2024-04-09 05:12:35

关于《易经》的成卦方法,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介绍,其中最古老的是《周易.系辞上》的介绍,用50根蓍草多次分解演成一卦。

古文内容如下:“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这段文字因为时间久远,介绍的也比较简洁,很多人看不懂,现基于前人解读试简述如下。

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数,就是比较完整的演算方法,用50根蓍草,但真正起作用的是49根。例:取50根蓍草,拿出1根,49根用于成卦。

二、分二以象两。

随意分成2份以象征天地两仪。

比如:49分成两份,分别为18和31。

三、挂一以象三。

把后面的蓍草中拿出1根,代表人,这样天地人三才就完备了。

例:上例中,天数18,地数31。把地数31中取出1根象征人,地数变成30,这样天地人三才就具备了。

四、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每组蓍草中拿出4根,这4根蓍草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例:天数18-4=14,地数30-4=26。

五、归奇于扐以象闰。

连续从天数和地数中按4根一组拿出蓍草,最后得到的余数放到一边象征闰月。

例:天数18,被4除后得到余数为2,地数30被4除后得到的余数为2。这些余数象征闰月。

六、五岁再闰。

五年内约有两次闰月,即两个余数。

例:上例中两个余数都是2。不同的分法可能出现其他的余数,比如1和3,4和4。有兴趣的可以推演验证。

七、故再扐而后挂。(第二变)

至此,一变演成了,然后再按上面的方法重新推演第二变。第二变要用去掉余数后天地之数的蓍草。

如上例中,去掉两个余数后,天地之数相加还剩44根,把44根蓍草再随意分成两组代表天地之数,比如26和18,把地数18中取出1根象征人,然后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得到的余数分别是天数余2,地数余1。至此完成第二变。

八、故再扐而后挂。(第三变)

接下来进行第三变。去掉余数后,天地蓍草总数为40根,随意分成两组,比如19和21,从地数中取1以象人,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天数余3,地数余4,完成第三变。

九、一爻演成

三变完成之后,去掉所有余数,天地之数还剩余32根。至此一爻演成。

按照这样的方法,三变之后的结果会出现四种情况,分别是:36,32,28,24。

上面的数除以4,分别得到:9,8,7,6。其中9为老阳(变爻),8为少阴,7为少阳,6为老阴(变爻)

十、一卦演成

上面的方法重复六遍,则形成六爻,第一爻在下,顺序装入,最后一爻在上,这样大衍之数就完成了。

以上就是《周易.系辞》中关于用蓍草成卦的方法,也是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最古老的方法,可见古人对于成卦的方法是非常讲究的,既要代表天地人三才,又要考虑春夏秋冬四时,还要考虑闰月的因素,通过三次变化演成一爻,十八次变化演成一卦,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注:以上方法参考了前人研究成果,经本人实际推演后得出的,仅供参考。

孤客行者原创版权,侵权必究。

0 阅读:2

圣辉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