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东欧的发展确实与西欧相比略显滞后。
在整个西欧国家都迈向殖民和改革的道路时,东欧却陷入了一系列困境。
波兰在下坡路上一去不复返,奥斯曼帝国在与波斯和埃及的战争中精疲力竭,沙俄则继续向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荒凉地区扩张。
就原始资本积累的程度而言,东西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但东欧也不没有那么落后。
以捷克斯洛伐克为例,作为奥匈帝国的核心工业区,布拉格在二战前的繁荣程度不亚于巴黎和伦敦。
捷克的工业产品,尤其是机械工业等方面,一直处于欧洲领先水平。
除了捷克,西里西亚、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等普鲁士王国的核心工业区也位于东欧。
普鲁士当年就是凭借着这几片地区成为了一方霸主。
那么,为什么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东欧国家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呢?
“东欧”这个概念本来就是二战后地缘政治的产物。
捷克、匈牙利这些地方的人民自然不会自认为是"东欧",然而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东欧”就是指二战后属于苏联阵营的国家。
在政治意义上,“东欧”一词通常指的是曾经是苏联卫星国的地区,包括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
而"西欧"国家主要指的是英国、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西班牙和葡萄牙。
本身东欧的基础远远逊色于西欧,东欧地区中仅有波兰西部、原东德东部地区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基础较为坚实。
剩下的地方大多数都不太发达,底子比较薄弱。
相较之下西欧国家的工业相当发达,例如英国和法国,而德国西部的工业也远胜于东部,就连小国卢森堡的钢铁产量也不容小觑。
这些是二战后东欧国家发展远逊于西欧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战争破坏程度东欧远远比西欧更加严重。
以波兰为例,华沙在苏军占领后成为一片废墟,而波兰和德国东部是苏德战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
匈牙利同样如此,布达佩斯围城战持续数月,城市在战后几乎面目全非。
捷克斯洛伐克也经历了激烈的战斗,柏林被占领后布拉格再次成为战场。
相比之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的战斗相对较少,但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
而西欧则情况不同,英国虽受到轰炸,但未被德军登陆,城市未经历过激烈的陆地战。
法国虽被占领,但因为投降迅速,导致城市受损较少,盟军也迅速收复失地。
因此,战争对西欧的摧残较少。
这种战争摧残的差异也勉强算是东欧发展落后西欧的原因之一吧。
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当然是东欧国家有幸被苏联领导,实施了世界上最优越制度的原因。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各国提供援助。
尽管美国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欧洲并遏制苏联,但它的援助却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对西欧各国的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美国的援助下,西欧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实现了快速发展。
但苏联就不一样,它对待东欧国家的态度与美国对待西欧国家的态度截然不同。
苏联不援助就算了,反而是把这些东欧国家当初了提款机。
刚开始时,苏联向其势力范围内的前轴心国索取了大量战争赔款。
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东德等国都被迫支付了巨额赔款,其中东德的赔款数额最高。
此外,这些国家还被要求向苏联提供大量原材料和工业产品,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经济上的困境。
这让战后重建的东欧各国雪上加霜。即使苏联后来推出了莫洛托夫计划,但与马歇尔计划相比,可以忽略不提。
其实苏联如此对待这些卫星国也不意外,毕竟「苏联」这个国家联盟中除了苏俄外,其他十几个成员国都是“外人”。
当初承诺的地位平等、自由进出不过是一句空话。
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不过是苏俄的附庸,地位相当于如今的“省”或“州”,完全没有合伙人的地位。
苏联一切的资源都是向苏俄集中,各加盟国不过是原料产地。
加盟国尚且如此,东欧卫星国的地位就更低了。
说白了,好听点说东欧各国是苏联的卫星国,难听点就是苏联的傀儡国。
尽管美国也曾试图控制西欧各国,但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而西欧各国则拥有完全的独立和自主权。
东欧各国就没有这待遇了,不仅被苏联按着头接受红色教育,经济发展模式也必须照搬「斯大林模式」。
此外,东欧各国祖上和沙俄不是死仇就是世仇。
这些国家对苏联的抵制态度也是非常强烈的,自从苏联占领东欧直到苏联解体前,东欧各国对苏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抵制行动,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比如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匈牙利的十月事件,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等等。
总之,二战后东欧各国与西欧脱节的主要原因就是被苏联坑的。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把自己都玩进去了,更别说一直被压榨的东欧各国了。
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国家迅速转向西方,这为它们带来了长足的经济发展。
苏联解体后,答案就更加的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