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
朱文正是朱元璋哥哥朱兴隆的儿子,朱元璋见侄子来投靠自己,又惊又喜。朱文正跟随朱元璋之后,行为有些不检点,别的将领都劝朱元璋不要重用他。朱元璋却不以为然,因为他深信侄子是军事天才。朱文正领兵打仗后,军事才能得以展现,升任枢密院同敛。也证明了朱元璋眼光独到。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朱元璋的亲侄儿,也是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其父是朱元璋之兄朱兴隆(南昌王)。】
陈友谅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朱元璋一直想除之。公元1362年,陈友谅进攻洪都,好在朱元璋之前就派了朱文正去守洪都。朱文正刚到洪都时,本性尽显,整天吃喝玩乐,完全没有大将的风范。当时,洪都城只有两万人马,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来攻打洪都时,众将领皆慌。朱文正却格外冷静,好像变了一个人,逐一派人把守城门,连每个城门的人数都精确无比。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为了给将士们打气,朱文正说:“我知道你们平时看不起我,但现在陈友谅率六十万大军来袭,我们必须同仇敌忾,杀光他们所有人!”将士们听他一说,士气高涨,用实际行动,打退了陈友谅一波又一波地进攻。
就这样,陈友谅八十五天都未能攻下洪都,朱文正也为此创下一个军事奇迹。陈友谅不禁叹道:“朱元璋手下竟有如此军事奇才,若能效忠于我,该有多好!”
洪都虽未被攻下,但将士们长期作战,疲惫不堪,再得不到支援的话洪都即将失守。最后一刻,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匆匆赶来,陈友谅弃城退走鄱阳湖。朱元璋与陈友谅又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战败而亡。为朱元璋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论功行赏,问朱文正:“你想要什么样的封赏?”朱文正说:“咱们是一家人不用客气,您富贵了,我自然也富贵了,您还是先赏其他功臣吧!”朱元璋听后,觉得他识大体,便没有给他封赏。
朱文正其实只是假装客气的推辞,没想到朱元璋却当了真。朱文正看着别人被封高官,在富庶之地,赚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却只能守着不毛之地,心里越来越不平衡。朱文正一气之下,私通朱元璋的对手张士诚。
朱元璋知道后,十分生气,要杀掉朱文正。马皇后对朱元璋说:“他可是你亲侄子啊,还为你立下大功,你忍心吗?”朱元璋听后,没有杀朱文正,将朱文正免官软禁。但没过多久,朱文正就郁郁而终了。
关于朱元璋的一则小故事
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边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联,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
千里为重[chóng],重山重水重庆府;”——
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个字上下摞〔luò〕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chóng〕有“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
再说这个书生,眼瞅着朱元璋,心里就嘀咕开了:对面这位客人虽说穿着一身老百姓的衣服,可他说话、举动却有点不一般。书生又听说过,皇上常派人在下边转,变着法儿整治人。这个书生就多了个心眼儿,不管这位是干什么的,捡好听的说!他想了想,就对了这么一个下联: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开头半句,“一人成大”,把”一”和“人”字摞到一块,正好是个“大”字,这就叫“一人成大”。下半句是夸国家和皇上的。是说国家地盘大,明朝强大;当然,“一国之主”的皇上也一定够“大”的。这就叫”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听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可表面还装得跟没事人似的,又喝了两口酒就走了。不一会儿,就从门外闯进一伙儿差役,上来对书生说:“别喝了,跟我们走。”满屋的顾客一看这阵势,全溜了。书生心里也“怦怦”乱跳,不知出了什么事。原来,这伙人是朱元璋派来的,要在皇宫里见见这位书生。
朱元璋见到了书生,笑呵呵地夸奖了他半天,还让人拿出好些钱赏给他。
书生晕晕糊糊地出了宫,脊梁骨还一个劲儿地冒凉气,心里说:“我的天!要是刚才在酒店里不留神,说走了嘴,这会儿,我的脑袋可就早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