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要转企业?自媒体在吓你呢

公务缘 2024-11-26 16:38:49

山东省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这一举措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部分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夸大其词地宣称“事业编将大规模裁员”、“铁饭碗不再稳固”等言论,甚至一些地方媒体也跟风炒作(这或许与这些媒体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不无关系,毕竟流量即收入)。

需要澄清的是,此次涉及转企的仅是省级直管的部分事业单位,并不包括所有省属事业单位,更不代表整个省内的事业单位都将进行此类改革。

事实上,山东省自十年前起便已开始探索部分事业单位向企业化转型的工作,相关方案及细节均可通过公开渠道查询到,例如《山东79个省属事业单位转制方案出炉 将收回事业编制》一文。

面对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公众应保持理性态度,基于官方发布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

2022年9月7日,在“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官方宣布山东省内共有463个省属及3.1万个市县级事业单位已完成机构职能编制规定的制定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463个单位中,已有79家完成了向企业转型的过程。

此外,在其他省份,类似招待所、饭店、印刷厂、批发市场以及康复中心等类型的事业单位早已实现市场化运作。这一进程表明,山东省正在稳步推进其事业单位向企业化管理的转型。

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的现象,主要涉及那些从事经营性和盈利性活动的单位。

例如,山东电影制片厂等已经或接近上市,其性质已逐步转变为企业。

这些单位在市场化运作中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原有的事业编制限制了其发展。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虽然在财务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但仍需将部分收益上缴财政,且不能私自设立小金库。

对于这些从事垄断性业务的单位,市场化后缺乏竞争环境,转成企业可以解除许多体制上的束缚。因此,不愿意转为企业的单位可能对现有编制有较强的依赖感。

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主要针对的是生产经营类单位,而公益类事业单位不受影响。这有助于确保社会基本服务的稳定,避免市场配置导致的不确定性。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及所谓的“回收编制”,许多自媒体的报道可能引起了公众的担忧。然而,这些报道往往未能准确理解“编制”一词的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过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回收编制”并不意味着直接裁员。

在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的过程中,虽然会涉及到人员编制的调整,但并非简单地等同于裁员。

具体来说,编制的回收与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有关。例如,一个拥有100个编制的单位,实际上可能只有60名在职员工,剩余的40个编制处于空编状态。

这种情况下,即使进行了编制的精简,如减少至70个编制,该单位仍有空间招聘更多人员来补充空缺。

对于超编或满编的单位,通常通过自然减员(如退休)的方式来逐步减少编制数量,直至达到规定的编制标准后,方可再次进行人员招聘。

例如,如果某单位原本有100人,上交30个编制后,仅剩70个编制,那么只有当该单位退休31人后,才能重新招聘新员工。

关于事业单位改革中的编制问题,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操作方式,而不是简单解读为裁员或缩减规模。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