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会”,捧起了香港古装动作片的巅峰

役人影院 2025-02-11 14:02:53

1974年,古龙如日中天,声名鹊起,一时横行文坛。

于是他踌躇满志的在《中国时报》上开了个新项目,小李飞刀系列的第四辑,并且在作品里十分新颖的融入了自己日后引以为傲的散文式特色。

可惜,因为作风太过新颖,观众不收货,才出了一半就惨遭腰斩。

无奈只能移步香港的《武侠春秋》继续连载。

那就是被誉为“古龙最失败的作品”的《天涯·明月·刀》。

这部作品,被评价为:雄心勃勃的古龙向艺术、向自我发出挑战,因而写得最痛苦、最累的一部书。

几个月后,楚原就把它搬上荧幕了。

这是楚原的第二部古龙作品,也是他自己最钟意的电影作品。

注意,是电影作品,他最钟意的小说故事应该是《多情剑客无情剑》。

这应该也是他最早交上去的古龙故事,但可惜当时这样的分场大纲他交的太多了,因此可能选择性已经不太多了。

实际上,前作《流星·蝴蝶·剑》是在一片看衰中推出的,香港人文化水平太低,对于这种反转反转再反转的剧情显然不太适应,这片是1976年3月20号上映的,正值过年边,前文我已经说了楚原当时的窘迫,这片前途未卜,邵氏财务也对他不冷不热的,害得他只能自己开支票给小弟过年。

最终《流星·蝴蝶·剑》票收一百五十九万,位列香港电影年度票房榜第七位。你说他成功吧?当年的票房冠军,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票收853万,已经在冲击千万大关了。而且有趣的是,你们猜票房第六,力压他的是谁?这片我们也聊过,是杨群和陈志华执导,日后《低俗喜剧》里面暴龙哥的童年最爱,邵音音主演的《新官人我要》,票收163万,就比《流星蝴蝶剑》多了四万块钱。

能入票房榜前十,已经足够让楚原扬眉吐气了。因此《天涯·明月·刀》开机极其顺利。

而且,楚原此时得到了一员大将,古龙+狄龙的双龙会组合,成型了。

这时候李老湿应该已经把狄龙和姜大卫闹掰的事情说清楚了吧。

总之,前几年这张彻手下的爱将,倪匡口中“从未见过那么靓仔”的那个男人,日后“阿sir,我唔做大佬好久了”的狄龙,回港发展了。

狄龙在台湾可以说混的心力交瘁,年仅三十,正是而立之年,却已经开始脱发,一副逆天容颜,一身华丽身手,白白浪费了。

楚原为他设计的傅红雪的造型,一身粗布黑衣,配合沧桑的胡须,和此时狄龙的境遇,有那么点心心相惜的意味。

更重要的是,古装片,要戴假发套。完美的规避了那个缺点。

狄龙很满意。

楚原也很满意,好歹有戏开了,又捞到那么好的一个男主角。狄龙毕竟在张彻手下拍了多年动作片,身手了得不说,颜值逆天也不说,那一米八的好身板,潇洒飘逸的气质,多么英伟的一代大侠啊。

狄龙塑造的傅红雪,其实和后世还是差异挺大的,原著的傅红雪是个瘸子,还有癫痫,和小李飞刀李寻欢的风流潇洒看着就像正反面。但狄龙一出场,那沧桑悲凉的气质,跟《独臂刀》里的王羽比,也就多了一件破麻布毡子,一把粗铁短刀。不需要瘸,那个气质自带悲怆属性啊。毕竟是初代,出场即巅峰。

重点是,狄龙的身手。那一手转刀,特色鲜明,整一个“帅”字了得。

《天涯·明月·刀》的武术指导比起《流星·蝴蝶·剑》,进步非常明显。《流星·蝴蝶·剑》的质感像个大杂烩,有风月,有黑帮(武林),有政治。但武术方面比较乏善可陈,看着和原来张彻的电影区别不是很明显。

《天涯·明月·刀》就不一样了,狄龙那潇洒的转刀,有特色就不说了,片中公子羽的手下,琴、棋、书、画、剑五大高手,也做了各自的特色,全片动作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设计奇巧多变,节奏明快,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还充满韵律,可看性极佳。

尤其是片中对“棋”这位高手的刻画,现在看可能有点刻意,甚至有点搞笑,他们真的摆了个棋盘,要知道那可是1976年,原来在武侠小说里看到的各种剑阵,武当七侠阵,都还只是在纸上而已,这种非常早期的在影视层面对于多人阵法的探索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还有整片风格上的质感。

上文我就提过,《流星·蝴蝶·剑》因为改编自《教父》,对于我们这种老影迷来说,这种熟悉的感觉就非常串戏,所以感觉古龙的味道不是那么浓。

这部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对比《流星·蝴蝶·剑》的政治惊悚味,《天涯·明月·刀》像是一片“奇情的短篇散文”,不是那么注重剧情连贯性,但是却被楚原拍的丝丝入扣,顺滑非常。那种古龙特有的质感,通过电影画面风格和台词缓缓的注入观众的心里,没有刻意的介绍,就把公子羽那种鱼肉于整个江湖的黑帮(或者说独裁者)的气息给拍出来了。尤其是片中陈思佳客串的那段戏份,也是楚原自己最偏爱的片段。

楚原是这么说的:

而在整個戲之中,我特別偏愛陳思佳客串妓女與傅紅雪的一小段插曲。雪夜裡一個餓透了的妓女徘徊在長街之中願為一碗麵而獻身,但最後卻為了救這陌生過客而死去;剩下來的只是傅紅雪臨離開前的一句話:我會永遠記著我欠這小黃菊的一段陌地情(大意這樣)。感人、浪漫。因為最難得的是兩個完全陌生的人,在片刻間生死相許。那雪夜的寒葉紛飛、陳思佳一襲薄薄黃衣的瑟縮,到現在還不時地出現在我腦海裡。

这场戏厉害了,在全片中,它可以说是一笔闲笔,删掉他似乎也不影响剧情,但这段戏非常深刻的印在那里,给电影带来了非常独特的质感。

因为在那之前,和傅红雪与雁南飞厮杀的都是些江湖人士,价值观和格局都圈的比较小,陈思佳这个讨生活的普通人一进场,就把整个格局放大到了全社会,一下子立意都变了。瞬间就把公子羽这个黑帮大佬拔高到了政治独裁者的气质。也无限拔高了后面关于“权力”的定义。

使得作为武侠片的《天涯明月刀》比政治惊悚片《流星蝴蝶剑》还政治化。

而这一切,只是聊聊数,几个镜头,一场戏分就做到了。

高手就是高手!

在《天涯·明月·刀》拍摄过程中,《流星·蝴蝶·剑》在台湾大卖的消息传来,票房过了千万新台币,这也给楚原带来了“楚千万”这个外号。

这可是官方认可的外号,多年之后,有片商找邵氏借楚原拍《飞刀又见飞刀》,本来楚原找方逸华已经说好了,但后来方逸华和邵逸夫闹别扭,加上李翰祥那会也想提出要“外借”,于是邵逸夫没答应,楚原只能抽时间去帮帮忙,但那时楚原和古龙绑定已经很深,对面片商还是打出了楚原导演的名字,这下把邵逸夫惹毛了,出面干预。

对面自知理亏,答应整改。

于是第二天,海报上的导演从楚原变成了“楚千万”。

这下坐实了。

台湾的票房大卖进一步提高了楚原在邵氏的地位,邵逸夫对他更加器重。

话说邵逸夫每年有两个月必定轮流请客,今天商界大佬,明天政府要员,期间会放一部邵逸夫自认为最近邵氏公司最好最具娱乐性的片子助兴。那天和一群潮州大老板吃饭,席间还有当时著名的潮剧演员萧南英。那场放的就是楚原的《流星·蝴蝶·剑》,放完后大家赞不绝口,有一位潮汕大佬就揶揄,问邵逸夫啥时候能为我们潮州人拍个电影。

邵逸夫当时就问萧南英的意见,萧南英说:只要是《流星·蝴蝶·剑》的导演来拍,我马上拍。

于是楚原就被喊来了宴会场地。

当时楚原正在拍《天涯·明月·刀》,一身背心短裤加人字拖,满身臭汗,活脱脱一个街边老头,就这份英姿被叫到高端局上,用楚原自己的话说“污糟的连坐都不敢坐”。就这样被塞了一部《辞郎洲》。

这部戏曲电影是文艺青年楚原难得的享受,拍得享受,质量也超高,美轮美奂的。

就是票房不太好,据说只上了三天就下片了。用邵老板的话说,几十万而已,陪他们玩玩吧。

毕竟艺术不挣钱。

《辞郎洲》拍完没几天,楚原给邵氏交出了最后一本分场大纲,那是他一年前就交过的《楚留香》。

不是说以后就不拍了,而是在这之后就没有交分场大纲这个流程了,楚原的名头正式打响了,交个名字就可以开拍了。

到之后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方逸华问楚原下一部拍什么?楚原说《多情剑客无情......》,“剑”字还没出口,方逸华就开始张罗了,就拍多情剑客无情...........剑!

这一切,源自《楚留香》的空前成功,票房250w,年度第五,力压嘉禾洪金宝的《三德和尚和舂米六》。

《楚留香》在艺术层面并没有那么抓眼球,本质上就是一部奇情风流侠盗侦探片,质感上很像当时流行的007占士邦,又有点《爱奴》的味道。影片不止于狄龙饰演的楚留香,岳华饰演的妙僧无花,凌云饰演的中原一点红,还找回了《爱奴》的主演贝蒂饰演水母阴姬,嘉禾公主苗可秀饰演宫南燕。这演员阵容绝对过硬。楚原自述自己非常喜欢岳华饰演的妙僧无花,说他真的演出了几分尘世高人的味道,又说也喜欢凌云的中原一点红,那种阴冷,冷的像石膏像一样,贼啦酷。

对于狄龙饰演的楚留香,楚原则没说什么。

他不说,是因为没必要。毕竟这在当时已经是共识了。

但我们身在49年后的今天,这个共识已经淡漠了很多,所以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

那就是狄龙,真的如果倪匡评价的那样,确实是香港最英俊的人。

他身高一米八,比另一位和他齐名的姜大卫(172)高个头,体格健壮,身姿挺拔,样貌秀丽中带点英伟,潇洒中又显坦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甜可咸可御姐,什么造型他都能驾驭。从台湾归来后,确实显得有点落魄,所以演出傅红雪非常棒。但狄龙可不是只适合演落魄男子,他的气质,配上楚留香,简直就是在香港娱乐圈引爆了一颗核弹。

而《楚留香》,是楚原交出的又一份及格答卷,这是他自己的评价,这片子娱乐性可不低,楚原在里面塞进了很多自己的独特元素,看起来就像是对自己邵氏前期生涯的一次大总结。

全片用特工探案的架构演进,剧情丝丝入扣,精彩纷呈。比前作《天涯·明月·刀》更加紧凑,写意的成分少了,艺术的逼格低了,但娱乐性却呈现指数性增长,当然,古龙的那种特有的悬疑味逼格也很浓烈。更难得可贵的是,因为楚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因此本片虽然看着非常市场化,却并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做出妥协。

在前作《流星·蝴蝶·剑》和《天涯·明月·刀》中,为了迎合当时市场上一片风月的淫靡气息,使得自己不至于落得下风,两部戏都插入了裸戏。多少有点现实楚原对自己地位不明的谨小慎微。

而在《楚留香》,香艳气息依旧浓烈,甚至还专门请回了《爱奴》里的贝蒂,却一场露点戏份都没有,淫靡气息全凭演技,场景,调度,主打一个写意而不写实,香艳而不裸露,把楚原这个文艺小青年的水平展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些都是细节,还有诸如为什么两年前还在李小龙电影里风光无限的嘉禾亲公主苗可秀怎么跑到邵氏去了这类的小八卦,这里我都懒得提了。

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个新时代,诞生了。

《流星·蝴蝶·剑》和《天涯·明月·刀》在香港的表现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一部票房159w。勉强挤进年度前十,另一部艺术成就超高,市场表现一般,这两部只能算是打前站。而《楚留香》则票收250w,那是妥妥的第一梯队,1977年当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是这样的:

《发钱寒》(吴宇森导演)505万,这片没有许冠文,只有许冠英和吴耀汉,以及刚刚在春晚上还亮了相的赵雅芝,当时她是影坛新人,处女作是1976年12月16号才上映的许氏兄弟的《半斤八两》,这应该是第二部电影。嫩到出水。

但凭心而论,这部电影和李小龙的那些爆款一样,属于意外。

真正的香港电影票房水平是后面的麦嘉导演的《面懵心精》(269w),刘家良导演的《洪熙官》(265w)和楚原导演的《楚留香》(250w)。

看得出来,票房咬得非常紧,香港电影票房的第一梯队其实也就是250w-270w左右。

而且,已经看出山雨欲来,大厦将倾的气氛了,日后新艺城的当家光头佬麦嘉,已经杀进了排行榜,一颗冉冉新星即将升起。

而邵氏,也是最后一波辉煌了。

这还只是1977年,楚原还能凭《楚留香》压住嘉禾的《三德和尚和舂米六》,明年,也就是1978年,成龙就携《蛇形刁手》与《醉拳》碾压过来了。

只是,楚原掀起的这阵辉煌,也不是那么的璀璨。

起码对于邵氏来说,并不是那么耀眼。这也是为什么在终身成就奖上自嘲自己终身都没有什么成就的原因。他掀起了无数次大浪,但攀上枝头变凤凰这种事,只在《七十二家房客》里达成过,这一阵新式武侠的旋风,只是猛烈,只是引领了时代,只是创造了一个武侠新世纪,只是带动了一个武侠体系的构成,只是为我们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抹上了一抹亮色,

而已。

很赚钱,却不是票房冠军。

楚原带火了楚留香这个角色,随后他就忙别的去了,等到第二部《楚留香之蝙蝠传奇》再提上日程,已经是邵氏行将就木的1984年了。

在邵氏的电影格局里,是这样。但邵逸夫手里可不止有邵氏啊。

还有TVB。

《楚留香》爆火的1977年,在电视圈正是被日后称之为“五台山大战”的群雄逐鹿时期。

香港第一家电视台是英资丽的呼声电视台,在1957年就开展了有线电视服务,因为是有线播出,需要架设线缆,成本价值不菲,需要月费25港币。当时香港绝大部分工人月薪也就在30-100港币之间,可谓昂贵。

十年后的1967年年底,香港电视广播公司(TVB)开播,因为是无线广播形式播出,只要有天线即可收看,还是免费播出。迅速占领了整个香港电视市场,也把“无线”这个名头抢走了,之后丽的呼声改名丽的电视台,虽然也从有线转为无线,从收费转为免费,但也只能拿着“有线”这个名头混迹江湖了。

再过十年,也就是《楚留香》上映的1977年,香港迎来了电视史上的最高峰,五台山时期。

也就是无线电视(TVB)、丽的电视(ATV亚洲电视的前身)、佳艺电视、香港电台、商业电台这五个台,因为当时这五大传媒机构都开在香港九龙塘地区的广播道上,所以广播道就被称之为五台山,日后悲剧的蓝洁瑛被称为靓绝五台山,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不是金庸小说里韦小宝去的那个五台山哈。

而这场五台山大战,就起源于1975年9月7日才开播的佳艺电视台。

佳艺是香港电视历史上一条史诗级大鲶鱼。

他1975年过半才开播,1978年梁淑怡自无线加盟佳视,带来创作监督刘天赐、节目总监石少鸣等高层(也就是佳视六君子)及徐克、林岭东等一批编导人员。为争取1979年度的广告客户,佳视在电视圈发动了声势浩大“七月攻势”。

然后因为步子迈的大了,成功扯了蛋,于当年8月21日倒闭。

结束了它波澜壮阔,还不到一届奥运会的悲壮一生。

这看着像个笑话,实际上这可不是一颗石头子打破了平静的湖面,而是鲶鱼搅浑了整个市场。

本来佳视挤在TVB和丽的两大巨头中间,人才不足,就比较喜欢吸收年轻人,大量外国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集合佳视,这让佳视在节目制作激进十足,勇于创新,积极尝试多种题材风格,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叙事结构和主题内涵,让这帮年轻人丰富了制作经验。

然后,随着它的光速倒闭清盘,这帮年轻人没了饭碗,一窝蜂的涌进了电影行业,其中就有严浩、徐克、唐基明,这帮人在香港电影届掀起了一阵小波浪,俗称“香港电影新浪潮”!

这其中,就有大量的武侠剧。

徐克的成名作,就是佳视的《金刀情侠》。

香港电视史上第一部武侠电视剧是什么已经无法考证了。我问豆包ai说有一部丽的电视台在1967年拍摄的《仙鹤神针》,但百度和豆瓣都找不到。

百度直接告诉你第一部武侠片是《天蚕变》,晕死。秋官的《倚天屠龙记》上的都比他早,更别说佳视的那部白彪、米雪版的《射雕英雄传》了。

总之,在楚原把古龙武侠开始玩出花的同一时间,这阵风潮挂到了电视圈里,各大电视台纷纷投拍武侠片,从佳视的《金刀情侠》开始,无线的《书剑恩仇录》,丽的的《天蚕变》相继推出。

此时,楚原的第一波古龙攻势刚刚结束,他挖掘的新人演员开始反哺电视圈,比如《金刀情侠》里的余安安,别看她在电影《飞沙风中转》里演的疯疯癫癫的,当年可是一副国色天香,不输苗可秀。

还有《天蚕变》里的徐少强。楚原提拔的,在楚原的电影里可以说是御用演员。楚原的电影里永远要有徐少强和顾冠忠。而他俩和苗可秀都出现在了《天蚕变》中。有趣的是徐少强和顾冠忠演的还是同一个人,至于为什么?你们评论区自己聊吧,或者,麻烦一下李老湿?

现在,麦当雄掌控下的丽的电视推出了《天蚕变》,无线被迫接招,而且是在十天内就要上线新剧,当时接下这个重担的是大导演王天林,他让儿子(对,就是王晶)亲自参与剧本创作,火线赶拍了那部《楚留香》(1979),主演郑少秋。

这应该才是我们大陆观众最熟悉的一版楚留香。

那种英姿飒爽,风流倜傥的样子,和楚原与狄龙的版本对看一下,你就能依稀明白其中的关系了。

最后,赋诗一首,祝大家新年快乐。

邵氏风华送旧年,

楚才奇情绘影篇。

原影侠风银屏绽,

新岁福泽李啸天。

春来人舒曼琪绣,

快哉杜大颂团圆。

乐邀邑人同欢庆,

福满沧海续锦弦 。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