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横扫校园!学生1小时生成30万字小说,人性才是最后的防线

曼尚西西干 2025-04-17 15:41:34

在2025中国科幻大会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当AI开始批量生产《三体》级别的作品,我们该怎么办?”他指出,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科幻小说作家。AI已能生成逻辑严密的长篇小说,但人性的复杂性仍是人类创作的“护城河”。同时刘慈欣抛出一个尖锐问题:“当AI能写出比人类更‘完美’的小说,文学的灵魂还剩下什么?” 他举例某学生用AI工具1小时生成30万字科幻小说,情节严密、文笔流畅,但读完后却“像吃了一碗没有盐的汤”——华丽却无味。

“人性的矛盾、犹豫、痛苦,才是创作的‘盐’。” 刘慈欣的比喻瞬间引爆网络。

效率狂飙,代价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带领团队推出了国内首篇百万字AI小说《天命使徒》,并研发了“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该平台可在80分钟内生成一部二三十万字的小说,经过修改后耗时约四到五个小时。然而,王峰也警示道:“效率优势背后潜藏认知差异风险”。AI写作在情感线生成上会与用户初始设定存在细微偏差,人物称谓的稳定性也是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之一。

AI写作的“恐怖效率”: 某重点中学实验显示,AI生成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仅需3分钟,而学生手写平均耗时45分钟。教师匿名坦言:“批改时已难辨人机,但AI文章总缺了‘人味儿’。”华东师范大学院长王峰警告:“认知差异正在拉大。依赖AI的学生,逻辑训练和情感表达的能力明显退化——他们交出的不是‘作业’,是算法流水线产品。”封杀还是拥抱?AI创作三定律与想象力构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泉根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刻重塑了科幻文学的创作工具、题材内容、传播方式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他呼吁建立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三定律”,发展“算法审机”机制,对训练数据集合进行意识形态筛查,防止隐性偏见渗透。

科幻作家杨平则从教育实践出发,认为人类思维接入人工智能后,既能使人类的创造力大幅度提升,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不均衡扩大。他主张当下人们应该拥抱人工智能,先把它作为人类想象的一个构件,再期待它所提供的更多未来可能性。

1. 北师大教授王泉根:立法监管,设“AI创作三定律”

定律一: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来源,禁止冒充人类创作。定律二:教育场景禁用AI完成核心思考类作业(如议论文、数学证明)。定律三:建立“算法审查委员会”,对AI输出内容进行伦理评估。

2. 科幻作家杨平:拒绝AI=新时代“卢德运动”

“AI是想象力杠杆”:杨平团队用AI生成100个故事开头,再由人类筛选改编,最终作品入围雨果奖。“关键在如何使用”:他建议学校开设“AI协作课”,教学生像导演调教演员一样驾驭AI。你的选择是什么?家长两难:“儿子用AI写作文拿了A,我该夸他聪明还是骂他作弊?” “女儿坚持手写,但全班都用AI,她成绩垫底了怎么办?”灵魂提问: “如果你的孩子用AI写作业,你会支持还是反对?为什么?” (评论区已开放,欢迎加入辩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