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总结了前三十年社会建设的错误,同时也为一些功勋老将平反,恢复他们的荣誉,重新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彭德怀,作为十大元帅之一,是最先被打倒的一批,也最先平反。

聂帅在平反会议上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指出“彭总”缺乏忍耐精神,五十年代主管军事任务时,不该硬顶中央的对策。如果能够委婉一点,说些软话,中央不会将他闲置,更不会让他前往西南地区,抓“三线建设”,也就不会给国家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
彭德怀和聂荣臻是老相识了,两人在革命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抗战时期,彭德怀身为八路军副总指挥,聂荣臻则主管晋察冀,两人时常碰面。
建国后,彭德怀当过一段时间的国防部长,聂荣臻则主管装备方面的事务,两人多有工作上的交际,彼此配合默契。后来,为了监督军事工厂履行订货合同和进行产品的检验验收,军队还向军工企业派驻了检验代表。

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军检验代表会议上,就决定将检验代表改为军代表,并制定了相关的《区域军事代表暂行条例》。几年过去了,该条例施行的不错,极大改善了军事装备的进度。聂荣臻和彭德怀完整参与了整个过程,都认为可以除去“暂行”二字。
于是,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不断发展,军代表的人数也增加了许多。彭德怀就召集军事专家,提出了军代表工作的三项原则和十条措施。聂荣臻也认为可行,于是推广了下去。
到了1959年,彭德怀遇到了人生的滑铁卢。庐山会议前,彭德怀就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他直言不讳的性格,太容易惹人生气,触及到别人的利益了。因此,在上山前,彭德怀就找到聂荣臻,对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臻说:“聂总,两弹一星的事情,就拜托了,这很重要,事关国土安全。”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或者说更像是临终所托,是两人交谈的最后一句话。

庐山会议召开时,聂荣臻委婉地表示过,对彭德怀的意见是支持的,最起码态度是认同的。发言中,聂荣臻更是压根没有提到彭德怀的“万言书”,也没有提到有关信件的任何内容。
之所以会偏向彭德怀,这并非事先沟通,而是聂荣臻本就主管军工生产,所以对钢铁很上心。在看到国内因大炼钢铁走了样,聂荣臻当然会得出和彭总一样的结论。
7月19日,聂荣臻在小组会上针对有些人说小高炉和大型钢铁企业“两小无猜”的说法,有针对性的发表了意见。他说道:“小高炉目前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是大型骨干企业如武汉钢铁厂,必须要引起重视。”

总结陈述中,聂荣臻还补充说道:“不论在工矿企业和公社中,都要加强经济核算,个人也要有核算。这样日子就好过了。”
八十年代,聂荣臻回忆起往事,总是很痛惜彭老总的遭遇。有时,聂荣臻还会来到浦安修的家中,给浦安修带些东西。聊起庐山会议时,聂荣臻边说边摇头,有时还埋怨自己不该在会上发言。要是保持沉默,说不准结果就会好的多。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彭老总的遭遇无疑是和其火爆的脾气性格息息相关。在革命生涯中,彭德怀就因关家垴战役,和刘伯承元帅发生了争执,愤怒时还以“撤去部队番号”相要挟。

建国后,在批判教条主义军事路线上,彭德怀又旧事重提。他的这种直言不讳的性格,也确实让一些党内人士感到不安,聂帅才会借此机会,指出彭德怀的“错误”。
参考资料:《国防科技战线上的聂荣臻元帅》 世纪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