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rights reserved昨日财经夜读
对“韭”当“割”,人生几何?譬如朝露,“亏”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不在“收割”。
犹记得2017年底,区块链一词突然间充斥了朋友圈和生活圈。“区块链信仰”“一夜暴富”“去中心化”甚至“去政府化”等等慷慨言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区块链创业也一夜间成为双创以来又一大风口。
当是时,参与者争先恐后、前赴后继,币市疯涨,投资界疯狂,而真正理解区块链为何物者却了了,自认为了解区块链的投资者反而不在少数。
当时间来到2018年中旬,随着主流币的不断回落,区块链项目开始进入寒冬,“割韭菜”“倒闭”“跑路”“转行”“骗子项目”“空气币”等等,多少项目方黯然神伤,多少投资者愤愤不平。
然则,无论市场冷暖,也没有改变“对韭当割”的市场规律。
一方面,无论空气币再多,跑路项目再多,总有一些“信仰者”充满乐观,勇于炒币,这源于“区块链信仰”以及对一夜暴富的不舍。
“区块链信仰”,听上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令人鼓舞,正是这所谓的信仰,播种了一批又一批的“韭菜”。
另一方面,数字代币炒作就一定是“割韭菜”吗?就一定是骗子项目吗?实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同炒房产、炒黄花梨、文玩核桃炒作、炒鞋等等,“炒币”也只是一种有别于实物炒作的虚拟产品炒作,形式更接近于“金融产品”,你说它有多大的价值呢?仁者见仁。
“炒币”中的骗与非骗,分辨相对复杂,为什么?因为它是金融产品,就涉及到合法合规的问题,经营资质的问题等,而数字代币的发行方大多是“草根造反”“钢丝上跳舞”。
2019年以来,比特币价格大涨之后横于10000美元左右,其它代币上涨乏力。只有个别数字代币由项目方有心炒作,搅起一丝波澜,终因市场后劲不足而偃旗息鼓。
此时,“对韭当割”的行情并不会消失,信仰者恒看多,看淡者恒看空,观望者亦有之。
如此市场现状,作为项目方和投资者该何去何从?
项目方的出路在哪里?
近来,开交易所的项目方多了起来,这并非好事,除了交易所之间竞争加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外,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项目方的支持已无大用。
事实上,一些与传统行业有联系的区块链项目机会很大,盈利可期,只是项目方把自己束缚在“区块链+行业”这个设想中不能自拔,为什么不能转变个思路,将项目看为“行业+区块链”呢?即以传统行业形式发展,用区块链的技术优点,改善传统行业的缺陷,并辅以区块链行业的营销创新,达到对传统竞争对手的优势超越,以自身产品实现盈利,而不是仅靠发行数字代币,期许以数字代币盈利。
对于项目方,发行数字代币有利有弊。利自不用多说,完成融资,增加现金流。
弊端则是,当你发行了数字代币,你就要花精力和资金维持币价。基于炒币不是投资行为,而是投机行为,当你把币价炒上去了,投机者抛售,你若接盘,资金反吐;你若不接,币价一旦跌破发行价,投资客就认为你的项目是骗子项目,维权之声必不绝于耳。
弱市“韭”不多,发币需谨慎。
投资者如何选择?
经过币市的起起落落,仍能坚持在炒币一线的投资者,多少对区块链与数字代币交易有所理解,甚至可以说,留下来的大多为看多者或偏看多者,那么币该如何炒?
事实上,所谓项目方割韭菜、跑路的消息一直报道不断,稍微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这其中有些项目都是短期营销炒作的高手,项目信息突然的铺天盖地而来,显得欣欣向荣,配合以高端的峰会、活动,树立起高大上的形象,币价也随之疯涨,好一派“钱”途无量。短期套现过多,哪能持久,一旦崩盘,一夜寒冬。
然而,“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只要你明白炒币是一种投机行为,那么,你被收割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投机,这是炒币的常态,也决定了数字代币的价值属性是被严重忽略的,由此,数字代币的机会恰恰就在这里。
在熊市中,胡乱跟风是很难赚钱的,投资者要培养自己的判断力。一看项目技术应用的必要性;二看项目产品落地的可行性;三看项目方运营的稳健性;四看投资机构的选择性;五看项目方的宣传策略。
总之,熊市看主流币,筛选项目价值;牛市炒风口,留意主流方向。
牛市未到,温和行情延续
年初,有朋友说,币市行情的春天来了;年中,又有朋友说,感觉牛市要来了;恐怕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牛市更要来了吧。
如上所说,信仰者恒看多,无论什么消息,无论是哪国出的与区块链相关的信息,无论真的是好还是坏的消息,都会被解读为利好,这样反而不利于看清事物的真面目,反之亦然。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要看其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对社会发展推动的价值性,那些所谓的游戏、博彩、交易等方面应用并非技术爆发的主流。
币市的牛熊要看经济整体环境、市场现金流及政策影响。现在有牛市的基础环境吗?温和行情或将延续,这也是项目方安心做事,投资者理解项目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