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读者需求,咱们多出几期冷门而又奇葩的北欧轻武器介绍。20世纪上半叶,自动手枪(自动退壳、装填的手枪,往往为半自动)的弹仓或弹匣往往能容纳6~15发弹药,超过20发已经屈指可数,超过30发更是针尖上落芝麻——难得。
毛瑟20响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不可思议的是,挪威工程师哈拉尔德·桑加德(Harald Sunngard)设计过一种弹容量50发的自动手枪,而桑加德本人更是拥有过6种不同的姓氏(吕布:甘拜下风)。真是奇葩的人造出了奇葩的枪啊!
桑加德的处女作并非这个奇葩的自动手枪。早在1899年,他还叫桑德拜的时候,他就向挪威议会军事委员会提出了申请,在国营兵工厂试制他所设计的导气式半自动步枪。尽管测试的费用由国家承担了,桑加德(桑德拜)也努力回怼了孔斯贝格兵工厂厂长等人的消极评价,军方还是没有对他的半自动步枪展现出太多兴趣。
桑加德(桑德拜)在1899-1900年左右设计的6.5mm口径半自动步枪,使用了导气式自动方式。除了枪管外,它的零件均与挪威现役步枪克拉格-约根森M/1894不同。
遭受挫折后,桑加德仍然抱着长枪不放。1907年8月12日,他申请到了一份专利,内容是一支管退式原理的、帆布弹链供弹的、可以选择(全)自动或手动的“步枪”,但很快就放弃了。1907-1908年,桑加德转战手枪,并且设计了一支外形怪异的武器。桑加德自动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套筒式布局,外形轮廓和内部结构都较为简洁。
桑加德自动手枪的不完全分解状态。它在弹药选择上让人耳目一新:它的口径是6.5mm,同时期基本只有伯格曼手枪发射6.5mm弹药,就这样桑加德还专门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弹药。
6.5mm口径的伯格曼手枪也是个奇怪的玩意儿,带有一些自动手枪探索时期的脑洞设计。它需要打开弹仓底盖、使用漏夹装填。
为了提高枪口初速,桑加德选择了轻质弹头,并声称初速能达到1000m/s。然而在1937年英国举行的测试中,桑加德手枪的初速只有600m/s多一些,显然达不到他所说的水平。也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弹药老化了,隔了将近30年无法发挥原有的效果。即便如此,600m/s的初速也在同时期的手枪当中遥遥领先。
桑加德自己设计的6.5mm手枪弹药,为了提高初速,它们的弹头比较轻。
此外,桑加德手枪的弹膛开设了8道槽,从而减小抽壳阻力。弹膛开槽的设计在今天看来非常前卫,毕竟半个世纪后它才在一些半自由枪机的武器(如G3、FAMAS)上得到成功运用。但放在桑加德手枪上,有部分火药气体因此从枪膛泄出,为人和枪都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HK G3步枪的枪管剖面,为了减小抽壳阻力,开设了12道槽。
由于6.5mm桑加德手枪弹的体积较小,桑加德自动手枪也较为苗条。和勃朗宁M1903、德莱塞M1907等同时期的套筒式手枪相比,桑加德手枪的套筒非常扁平、低矮,前半部分包裹住枪管,复进簧套在枪管外,与西班牙的阿斯特拉400手枪有几分相似。
桑加德(上)与阿斯特拉400(下)自动手枪,套筒前半截包裹住枪管,复进簧套在枪管外。
准星和照门均位于套筒顶部,并且在两侧都带有护翼、防止磨损与磕碰。
准星和照门都有护翼保护。
从套筒底部的缝隙可以看到套在枪管外的复进簧。
也正是因为子弹体积小,桑加德充分解释了什么叫“火力不足恐惧症”:一个双排双进弹匣能容纳足足25发弹药,就这还不够,桑加德硬是给握把里塞了两个弹匣,一前一后排列,把弹容量撑到了50发!
桑加德手枪的弹匣为双排双进结构,侧面开设了观察窗圆孔,方便(在压子弹等情况下)确认弹匣内的子弹数量。
有的样枪,比如这支21号枪,握把侧面也做了镂空,方便观察剩余子弹数量。
当然,这两个弹匣并不能一次性把50发子弹全部供完。在宽厚的握把内,两个弹匣一前一后排列,前面的用于供弹,后面的则是备用弹匣,并且安装位置要低一些,确保枪机在复进时能够掠过备用弹匣的顶部,不会和备用弹匣产生交集。
专利示意图:两个弹匣一前一后排列,前面的用于供弹,后面的是备用弹匣,且比前面的弹匣装得低一些,防止阻挡枪机的运动路径。
弹匣井中部设有两个凸耳,限制备用弹匣的插入高度(深度),从而避免它挡在枪机的运动路径上。
待到前面的弹匣打空后,卸掉空弹匣,然后迅速将后面的弹匣往前挪,再拉套筒(因为没有空仓挂机功能),就能继续射击。值得注意的是,桑加德手枪随枪配备了三个弹匣,我们姑且将插在前面的称为1号弹匣,而插在后面、充当备用的弹匣是2号弹匣。
2号弹匣的后面带有一个挂钩,把弹匣“挂”在弹匣井内,防止它脱落。
2号弹匣的挂钩。
挂钩把2号弹匣挂在弹匣井内。
这样一来,1号弹匣打空、卸掉后,就能以挂钩的固定点为支点,像荡秋千一样把2号弹匣“荡”到前面去,不需要把2号弹匣从弹匣井里取出来再插进去,也能防止因为紧张等原因一不小心把2号弹匣弄掉、再花费时间去捡起来。
当然,这个挂钩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无法将2号弹匣取出——除非你把套筒卸下来,(如上图所示)把挂钩向上提起来,才能取出2号弹匣。因此,等2号弹匣打空后,就必须把2号弹匣插回原来的位置,然后从枪套中抽出3号弹匣,塞到之前1号弹匣的位置,用3号弹匣供弹。
枪套里塞第三个弹匣(红框)。
总结一下,弹匣的使用顺序是:1号供弹→卸掉1号→2号前挪、供弹→2号后挪、回原位→插入3号。这么一套流程走完了,还得卸掉套筒、取出2号弹匣,才能往2号弹匣里压弹。如果来不及给2号弹匣拆出来加弹,它就只能乖乖呆在后备位置,这时的桑加德手枪就是一个常规的弹匣式手枪。所以说,这个“快速换弹”真够一次性的!
如此看来,桑加德自动手枪的“快速换弹”方式倒是和后来的MP40/1冲锋枪比较相似,本质上都是利用双弹匣和快速换弹匣的操作、勉强接近双倍弹容量的奇技淫巧。MP40/1还合理一些,至少两个弹匣都能直接拆下来,而不需要先拆枪再拆弹匣。
二战期间,德国的MP40冲锋枪在弹容量上吃了亏,比不过苏联的PPSh-41“波波沙”冲锋枪,于是带有平移式弹匣井的MP40/1冲锋枪应运而生。它带有两个弹匣井,可以左右平移滑动,其中一个弹匣打空后,就能将备用弹匣(井)平移到正中央,用备用弹匣供弹。桑加德手枪和MP40/1本质上都是在弹匣井里搞两个弹匣、通过快速换弹匣来勉强达到双倍弹容量的奇技淫巧。
桑加德自动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原理,没有击锤,而是通过击针来击发,并且可以从套筒后端观察击针的位置状态。
左:击针前冲、释放。右:击针待击。
部分样枪只带有握把保险和一个手动的保险拨杆(位于握把左侧、扳机后方),必须在手动保险解除且按下握把的同时才能正常击发。
我草人才
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