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的志愿填报中,两所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专业越来越多。
通常是前两年在“甲大学”上课,后两年在“乙大学”就读,每个学校负责一部分教学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联合培养”专业?这些“联合培养”专业值得报吗?
今天卢老师为大家解读:高校的“联合培养”专业!
为什么会有“联合培养”专业?
因为有些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专业”,意思就是:这些专业的学习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单靠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不了。
比如金融科技,既要学“金融”,又要学“计算机”。
但财经大学的金融专业强,计算机专业很一般;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强,金融专业不行。
如果单靠一个学校教学生,学生无法同时学好金融和计算机,容易变成“瘸子”。
那怎么解决呢:
由金融专业强的财经大学,负责教学生金融知识;由计算机专业很强的工科大学,教学生计算机知识,取长补短,不就行了?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的金融学(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专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两校共同培养。
还有北京邮电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开设3个“联合培养”专业,分别是金融科技+人工智能、会计学+计算机、会计学+金融科技。
强强联合,融会贯通,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还有智能医学工程类专业,既要学“医学”,还要学“工科”。
而医科大学的工科都不怎么样,没有医学院的工科大学,医学专业又不行。
那咋办:合作呗!
天津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联合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为学生量身定制临床+产业+海外三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联合开办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结合两校各自的优势特色。
让学生同时享受两个学校的师资、教学、科研资源!
未来,“联合培养”专业会越来越多!
为啥呢?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跨学科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很多工作不再是“一招鲜、吃遍天”,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才行。
除了前面的金融科技、智能医学工程,还有:
像数字出版、科学考古、生物信息学、智能制造、精密仪器、功能材料、智能电网、机器人、人工智能、智慧建造、智慧农业等。
都是需要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单靠一个学校,很难培养出综合能力强、多方向协调发展的人才。
未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之间,会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这些专业是否适合报考呢?
首先看学生个人是否接受相关专业:再好的专业,不符合学生的目标和规划,那也白搭。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然后看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样的专业学习内容多、涉及领域广、学习难度高,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学习。
最后看学生的分数:目前“联合培养”专业还不是很多,如果学生的分数有适合的“联合培养”专业可以报,那当然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