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年代,谁曾想一部川味短剧竟能让人捧着手机又哭又笑?当孙艺燃蹲在《家里家外》的剧组楼道里剥毛豆时,碎花围裙上沾着油渍,发梢还挂着菜市场的葱花儿,

没人料到这个接地气的"川妹子"会一夜间红透半边天。这哪里是造星神话?分明是老百姓的日常在镜头里开了花。

三年前给赵露思提裙摆的丫鬟,去年给鞠婧祎当背景板的师妹,孙艺燃的履历曾像杯温吞水,总差那口滚烫的劲道。
有导演看着她的简历摇头:"这姑娘美则美矣,可惜少了点烟火气。"谁曾想,正是这份被嫌弃的"土气",成了她破局的杀手锏。接到《家里家外》剧本时,她正蹲在横店啃着五块钱的盒饭,油点子溅在泛黄的剧本上,倒像是给"单亲妈妈蔡晓艳"这个角色提前做旧。

剧组穷得叮当响——电子秤当道具,塑料袋装金条,台灯充作打光灯。孙艺燃却在这"穷讲究"里品出了真滋味。有场削土豆的戏,她边削边念叨"结婚前说我是仙女,结婚后说我是闲驴",把全网已婚女性说得心头一颤。这哪是演戏?分明是把千万主妇的围裙系在了自己腰上。

当其他剧组忙着给演员贴假睫毛时,《家里家外》的川音像盆红油火锅,咕嘟咕嘟冒着热乎气。孙艺燃操着地道的四川话,有场调解姑嫂矛盾的戏,她端着搪瓷缸往桌上一墩,活脱脱川渝茶馆里练出来的"镇场子"功夫,连群演大爷都忍不住竖大拇指:"这女娃子要得,硬是比我们巷子头的张嬢嬢还歪!"

制作组在双流老厂区搭的景,煤油灯映着褪色的年画,竹编暖壶蹲在掉漆的八仙桌上。孙艺燃穿着的确良衬衫穿梭其中,恍惚间让人分不清是戏里戏外。有观众在弹幕里惊呼:"这不是我外婆家的缝纫机吗?" 比起那些滤镜厚得能刮腻子的年代剧,这份粗粝的真实感,反倒成了最奢侈的布景。

孙艺燃的表演像极了四川泡菜——看似随性,实则暗藏章法。得知继女终于喊"妈"那场戏,她眼眶里转了三圈的泪愣是没掉下来,嘴角却先笑出了褶子。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微表情,比嚎啕大哭更扎心。导演杨科南说戏时总念叨:"要演活市井气,不能端着明星架子。"她倒好,直接住进了老厂区的家属院,每天跟着邻居嬢嬢们学扯闲篇、腌泡菜。

最绝的是带继女扫墓那场戏。寒风中她解开自己的红围巾裹住孩子,絮絮叨叨说着"毛衣要织双元宝针才暖和"。监视器后的灯光师抹着眼睛嘀咕:"这哪是演戏?我闺女昨天也这么给我掖被角。" 孙艺燃硬是把狗血的重组家庭剧本,熬成了一锅暖心暖胃的莲藕汤。

当其他小花忙着在红毯比美时,孙艺燃的vlog里全是生活褶皱——被猫抓花的真丝睡衣、素颜读《演员的自我修养》、教粉丝做麻辣香锅。有黑粉嘲讽她"不懂营销",她直播间里笑嘻嘻回怼:"我又不是预制菜,要那么多防腐剂干啥?" 这通透劲儿,像极了剧中那个拎着菜篮子也能走出T台气势的蔡晓艳。

《家里家外》的爆红撕开了内娱的遮羞布:300万成本撬动10亿流量,证明观众要的不是天价服化道,而是会呼吸的生活。正如网友说的:"以前看剧像吃代糖,甜得发齁;现在这剧是醪糟汤圆,甜里带着米酒香。"


眼下找孙艺燃的本子堆成山,她却接了部冷门文艺片,演唐山大地震里的聋哑母亲。记者问她图啥,她眨巴着眼睛:"好演员得像老陈皮,越陈越有味儿。" 这话让人想起她高中班主任的评价:"当年她就爱在舞蹈室加练,总说台下的汗比台上的光重要。"

从新都一中的文艺委员到上戏专业第二,从横店"丫鬟专业户"到现象级短剧女主,孙艺燃的星途像极了四川火锅——甭管什么食材,往红汤里滚三滚,都能涮出真滋味。在这个速食造星的时代,愿这朵从市井烟火里长出的"芙蓉花",能香得更久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