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朱瞻基,不少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形象是:一位贤明仁厚的君主,凭一己之力开创“仁宣之治”盛世,同时他还是个精通绘画技艺的文艺之士。
朱棣对他寄予重望,称其为“好圣孙”。可朝堂上,他的做事风格,和宽厚仁慈的父亲朱高炽极为相似。他为政温和,将施行仁政当作首要之事,不似帝王家常见的强硬狠厉。
就连明朝皇帝颇为出名的爱好——廷杖,也就是常说的打屁股,能让文官颜面尽失,在朱瞻基这一朝也跟他毫无关联。整个朱瞻基在位期间,压根儿就没有一次廷杖的记载。
为降低冤假错案发生率,他时常亲自出马,担起法官职责。不放过任何细节,以严谨态度把控审判环节,就盼着能最大程度避免错判,让司法更公正。
在古代史书中,对他的赞誉颇多。史官们不吝美言,用“以德义闻四方”来高度评价他,足见其品德与义行在当时已声名远扬。
然而,当咱们仔细研读史料便会察觉,这位皇帝,并非像史书中所颂扬那般宽厚仁爱。
从皇帝这一职业的整体平均水准来看,他所展现出的“仁”,不过是相较而言的。并非绝对意义上的仁,只是在同行普遍表现里,他的“仁”有那么点相对突出罢了。
事实上,朱瞻基并非全然贤明,其为人也存在极为冷酷的一面。在行事上,他所做出的离谱之举,数量着实可观。
【01、棰杀恩师】
某日,朱棣像是不经意间,朝着朱瞻基发问:你宫中那些手下臣子里头,究竟哪一个称得上最为贤良?
朱瞻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戴纶。”
谁能想到,朱棣瞬间神色骤变,质问道:既已如此,你为何不听取他的劝谏?
顺手将一封奏疏径直丢到他跟前。
起初,朱瞻基自小就喜好玩乐,对骑马打猎更是痴迷不已。也正因这份热衷,他常常不去上课,把学业抛在脑后,只顾尽情沉浸在骑马打猎的乐趣之中。
朱瞻基有位老师叫戴纶,他多次苦劝朱瞻基,却没什么效果。无奈之下,戴纶把这事告知了朱棣,希望能借朱棣之手改变朱瞻基的做法。
朱瞻基被气得不轻。奈何祖父在,他对戴纶无计可施,没法当场发作,只能暗暗将戴纶视作眼中钉,把这人记恨上,心里默默给他列进了类似黑名单的“讨厌名录”。
据《明史》记载,太孙用黄观的奏疏应对。随后皇帝将黄观奏疏交给他,从这之后,太孙便对黄观心生怨恨。
过了好些年,朱瞻基登上皇位,可他那爱玩耍的性子一点没改。哪怕身份已变,身处高位,贪玩依旧是他的显著特点,在这方面丝毫没有随着岁月与地位改变。
戴纶始终牢记劝谏的职责,没有丝毫懈怠。他多次给朱瞻基上奏章,诚恳地劝朱瞻基行事收敛些,切不可过于放纵。
没了朱棣护着戴纶,局面大不一样。如今朱瞻基掌权,哪还容得下他,直接将他打发到交趾(现今越南那地儿)去了。
戴纶刚到交趾没几日,朱瞻基心中新仇旧恨一并涌上心头,越琢磨越恼火,便以戴纶心存怨怼为由,派人将戴纶强行押解回了京城。
朱瞻基亲自提审戴纶,一门心思就想从他口中套出些怨愤话语,好名正言顺地整治他。但戴纶毫不屈服,始终坚定为自己辩驳,压根不承认自己怀有这样的心思。
这可把朱瞻基给彻底惹火了,哪还管什么按规矩办事,当即就派人把戴纶在现场用棍棒活活打死,还抄了他的家,戴纶全家也都跟着被治罪。
特别要讲的是,戴纶有个尚处幼年的远房族弟也未能幸免。这孩子被阉割后送进宫中做宦官,还被赐予新名怀恩,小小年纪便被迫走上这样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后来,怀恩这号人物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凭借自身本事,力保明孝宗周全,在复杂宫廷局势中,为明孝宗遮风挡雨,成为其背后坚实依靠。
据《明史》记载,皇帝亲自审讯此人,纶不但据理力争,还冲撞了皇帝,龙颜大怒,当即命人用棍棒将其打死,随后抄了他的家。
戴纶身为朱瞻基的老师,因劝诫朱瞻基莫贪玩,还告知其家长,结果被朱瞻基怀恨许久。最终,戴纶遭无端处死,全家人也受牵连,从这能看出伴君如伴虎的残酷现实。
像戴纶这般有着相似经历的朱瞻基老师,绝非仅有他一人。在朱瞻基众多老师中,还有其他人也有着差不多的遭遇,面临着类似困境。
那会儿给朱瞻基讲学的,除了戴纶,还有他的好友林长懋。这两人一同承担起给朱瞻基授课讲学的任务,助力朱瞻基获取知识与成长。
他没参与向朱棣告状这事儿,就跟戴纶一同劝了劝朱瞻基,结果呢,朱瞻基就把这事儿记在心里,多年都耿耿于怀。
在朱瞻基登基前,林长懋就离京赴外地任职。但朱瞻基惩处戴纶之际,忆起这位往日不讨自己喜欢的老师,派人将其从外地强行押解至京城。
林长懋这一遭,在狱中足足被关押了十年之久。一直等到朱瞻基驾崩,新皇帝登上皇位,他才重获自由,结束了那漫长的牢狱生活。
林长懋从狱中出来后,正直品行丝毫不改,到郁林当上知州。在任上,他为百姓谋了诸多福利。等他离世,当地百姓主动建起庙宇,以纪念这位好官。
不得不讲,朱瞻基行事任性且手段残暴,致使一位贤能官员蹉跎了整整10年。他的这些做法,让这位好官的才能长期无法施展,大好时光被白白耗费。
据《明史》记载,长懋被囚于狱中长达十年。直到英宗登基,他才获释。恢复官职后,长懋重返郁林任职,施惠政于民。他去世后,郁林百姓特地建庙纪念他。
【02、虐杀亲叔】
不少人对朱瞻基与朱高煦的事儿有所耳闻。然而鲜有人晓,那时朱瞻基诛杀的,并非仅有朱高煦一人。在那段历史中,背后或许还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诛杀细节。
朱高煦乃明仁宗朱高炽一母同胞的弟弟,朱瞻基得喊他二叔。当初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朱高煦可没少出力,立了诸多显赫战功,还数次在危急时刻救下朱棣的性命。
朱棣向他隐晦示意,一旦成功夺得天下,便会将他立为太子,让他成为皇位的有力继承人。
朱棣称帝后,因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又偏爱长孙朱瞻基,内心纠结了两年。尽管曾对朱高煦有过承诺,最终还是没兑现,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
此后,朱高煦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等朱棣与朱高炽先后离世,朱瞻基登上皇位,他便照着朱棣当年的做法,扯起大旗,兴兵谋反。
朱瞻基亲自率军出征,成功擒获朱高煦。为彰显自身的宽厚仁德,他并未将朱高煦处死,而是特意修筑一座“逍遥城”,把这位对手关押其中,向天下表明自己的胸怀。
三年过去,朱瞻基态度骤变,以残忍手段处置了朱高煦,对其展开虐杀。这转变突如其来,令人始料未及,朱高煦终未逃脱这般悲惨结局。
据史籍记载,在宣德四年的某一日,朱瞻基不知怎的,一下子来了兴致,跑到逍遥城去探望他这位叔叔。
朱高煦即便手脚被铁链紧紧锁住,那股子勇猛劲儿丝毫不减。只见他瞅准时机,动作迅猛,一个突袭就将朱瞻基给绊了个趔趄,直接摔倒在地。
朱瞻基瞬间火冒三丈,当即让人抬来一口重达三百斤的铜缸,“哐当”一下,将朱高煦严严实实地扣在了缸底。
那朱高煦力能扛鼎,竟再次将那沉重的铜缸给高高举起,仿佛那铜缸在他手中毫无重量,这般神力,实在惊人。
朱瞻基越瞧朱高煦越窝火,当下命人在铜缸四周燃起熊熊大火,火势凶猛,就这么着,将朱高煦活生生给烤死在了缸里。
看到这儿,好像还是朱瞻基做到仁至义尽,朱高煦却不领情的事儿。虽说朱瞻基处死朱高煦的手段太狠辣,但朱高煦确实造了反,落得被处死的下场,也没啥可辩驳的。
但就在当日,朱瞻基将朱高煦尚在世的九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九个堂弟,统统屠戮殆尽。
哪怕是朱高煦的妻子韦氏,也未能幸免。
《明史》记载,韦妃连同她的九个孩子,都被迫殉葬,这一情况被记录下来。在相关历史记载中,他们的命运如此,以这种方式从历史舞台落幕。
明朝那时候,皇帝对待宗室成员,一向十分宽厚仁义。哪怕宗室有人起兵造反,或者犯下其他大错,通常来讲,其子孙妻儿也不会被牵连遭殃。
朱元璋有个侄子叫朱文正,只因心里对朱元璋有怨气,便盘算着投奔朱元璋的对头,想跟对方联手攻打朱元璋,做出这等背离之举。
然而朱元璋并未取他性命,仅是将其囚禁,对他儿子也没刁难。不仅如此,他那毫无功绩的儿子,还被朱元璋封为藩王,这份处置倒也留了几分情面。
从他这一支传承开来,历经十四代人。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一直延续,直至大明王朝覆灭,这段家族传承才告一段落。
朱棣的五弟朱橚图谋叛乱,三子朱高燧竟直接对他下毒。面对这等事,朱棣仅仅将二人狠狠斥责一番,然后严密看押起来,并未对他们加以惩处,就连他们的子孙也都没动。
即便朱祁镇对朱祁钰怨念极深,可朱祁钰离世后,他并未刁难其遗孀,而是安排她携两个女儿回郕王府生活,皇后也时常关照她们。
相较而言,朱瞻基对亲叔叔不仅痛下杀手,连其全家老小都不放过,这般行径在明朝历史里,称得上是极为少见的狠辣残暴。
【03、扔大臣进兽笼】
朱瞻基把李世民视作楷模,常与大臣探讨《贞观政要》。他仿照李世民“十八学士”的做法,领着18位大臣同游园林,以这种方式表明自己对前代贤人的崇敬与追慕。
在这方面,他着重强调自身很会听取谏言,还积极鼓动手下臣子大胆进谏,将接纳谏言视作重要行事准则,凸显自己对谏言的重视与推崇。
然而,一旦臣子的话语戳中他的要害,他可就没那么容易打交道了。原本可能和善的态度瞬间改变,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让人察觉到其不好应付之处。
之前提到,朱瞻基向来喜爱玩乐,尤其钟情骑马打猎。等他登上皇位,那兴致愈发高涨,不仅养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珍兽,还到处招揽擅长与虎搏斗、驯化野兽的能人。
据《明宣宗实录》所记,山西有个普通军官,因捕虎技艺高超,消息竟传到朱瞻基那儿。随后,朱瞻基把他召至京城,委以重任,让其才能得以施展。
朱瞻基热衷捕猎,这行为严重影响到老百姓。有个御史实在忍不住,就劝说道:皇上您本就不吃野兽,别再让那些宦官到处打猎啦,不然他们会愈发骄纵,只会给百姓添更多麻烦。
这位御史所言,对朱瞻基已足够客气。可实际上呢,真正因打猎而搅扰百姓生活的,恰恰就是朱瞻基本人,这一事实被御史以相对委婉的方式提及。
然而朱瞻基顿时火冒三丈,冲着他喝道:你不让我吃野兽,难道野兽对你来说更重要?
这么说吧,你阻拦我去吃野兽,难道是野兽给你塞了啥好处?咋就不让我吃呢?这背后莫不是有啥隐情。
话音刚落,便立刻吩咐手下,将那御史一股脑儿丢进关着野兽的笼子里头,任由虎豹对他又抓又咬。
这位御史运气着实奇特,野兽没能要了他的命,可朱瞻基却再度降旨,要将他处以死刑,好似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发生,让人唏嘘不已。
李朝实录记录了这么一桩事儿,它源自彼时朝鲜派往明朝之人的回忆。或许有人会对其真实性存疑,毕竟这类回忆性质的记载,难免让人心里打鼓。
然而,据《明史》与《明实录》确凿记录,朱瞻基热衷游乐打猎,还对劝谏充耳不闻。事实上,就因这爱好,好些大胆谏言的官员,都被他惩处过。
朱棣那时候,陈祚考中进士。因他大胆进谏,结果遭贬。到朱瞻基在位时,陈祚在御史考核与吏部考核里均拔得头筹,凭借出色表现,又获朝廷重新起用。
他察觉到朱瞻基沉迷游猎,既耗费民力钱财,还致使朝政懈怠。于是向朱瞻基进言,劝陛下在宫中静下心研读,像《大学衍义》这书,对陛下修养身心、提升自我很有帮助。
朱瞻基向来热衷游乐,还自恃聪明过人、学识渊博。陈祚竟劝他少玩乐多读书,这可把他给惹火了,顿时火冒三丈,嘴里不停叫嚷着要将此人处死。
好在那时学士陈循恰好在场,赶忙跪地求情道:陈祚不过是个没见识的乡下粗人,压根不晓得陛下您博览群书。这般人,实在犯不着让陛下动气。
如此一番周折,最终成功将陈祚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保住了他的性命。
但朱瞻基还是将陈祚连同其家中十几口人,一股脑儿都关进了监狱。
陈祚足足被关押了五年之久,一直到朱瞻基离世,他才重获自由。可他年迈的父亲就没这么幸运,含冤在狱中结束了生命,实在令人叹息。
据《明史》记载,将祚投入狱中,还逮捕其家人十多口,把他们分开拘禁长达五年之久。在这期间,祚的父亲最终因监狱恶劣环境患病而死。
刑部主事郭循,也因谏言被关进监狱。但他谏言的并非朱瞻基外出游猎这类事,而是别的事儿。
朱瞻基一贯自认为生活节俭。然而在宣德五年,情况出现转变,他着手大规模开展土木工程,对皇城进行拓展,还动工修建离宫,一改往日节俭作风。
郭循实在忍不了啦,就给朱瞻基写折子,劝他别再这般折腾百姓、浪费钱财,别干那些吃力不讨好,让老百姓受苦、耗费大量财力物力的事儿。
这可彻底激怒了朱瞻基,他直接派人将郭循抓进宫中,亲自出马审问,一心指望郭循能改变说辞。
朱瞻基心里明白,郭循讲的在理,自知己方理亏。所以抓郭循时,特意拿毯子将其周身裹住,不让旁人瞧见面容,以这种隐秘、不引人注意的法子,悄悄把他送进了宫中。
然而郭循极其倔强,打死都不认错,也不改变说辞。朱瞻基见状怒不可遏,迅速张弓搭箭,一箭射出,正中郭循脑袋,顿时鲜血四溅,地上满是血迹。
郭循历经劫难竟未丧命,朱瞻基却将其投入大牢。此后,郭循一直被囚,直至朱瞻基之子朱祁镇登基,才重获自由,结束了这段牢狱生涯。
郭循无疑是位有能力的臣子,尽管因入狱蹉跎数年,但一出狱,便迅速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这般在困境后仍能展现出卓越才能的表现,着实令人心生敬佩与感慨。
《明英宗实录》记载,宣德那时候,要对西内皇城搞大规模建设,大肆动工。循极力劝阻不成,被人用毛毡裹着带到皇宫,面对询问,循坚决不妥协。结果被射中脑袋,满脸是血,还被关进了锦衣卫大牢。
【04、写在最后】
在《明史》记载中,提及那些因勇于进谏却遭遇灾祸的大臣时,书中有这样的感慨:
忠诚臣子的志向受到压抑,难以施展,实在令人惋惜。他们本怀报国之心,却因种种限制,抱负无法实现,这般境遇着实可悲可叹。
不少人既正直又有能力,可只因帝王出于个人私欲,他们就无端遭祸,要么丢了性命,要么前途尽毁。只有少数运气佳的,能等到在位皇帝驾崩,才得以重获自由。
实际上,这类人数量众多,绝非这篇文章里寥寥几人所能涵盖。在各个角落,还有大量这样的人,他们的身影广泛存在,远超出本文所提及的范畴。
做出以下这些事的,竟是被称作“仁君”的朱瞻基。其行事之举,与“仁君”名号之间似乎有着难以言说的反差,令人对这位帝王的作为不禁产生诸多思考。
甚至,当他变得冷酷无情时,对自己的授业恩师以及亲叔叔的整个家族,也毫不留情地下手。
咱现代人得清楚,别对古代皇帝的道德水准抱有啥离谱的幻想。毕竟时代不同,不能拿现代标准去衡量,对他们的道德期望,得贴合当时实际情况。
所谓仁君,并非实实在在的宽厚善良。要知道皇帝大多凶狠残暴,相比之下,这些被称作仁君的,只不过没那么冷酷无情罢了,并非本质上就是仁慈的。
封建时期的帝王,行事往往冷酷至极。身处权力巅峰,他们鲜少被情感左右,在诸多决策与行动中,展现出的多是铁石心肠,毫无温情可言。
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不妨说说你的观点。究竟是否如此,想必你心中已有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