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旅游预订陷阱:网友1小时内取消4572元旅游订单,被告知要扣1600元损失费

闲言粹语 2025-04-30 12:36:30

五一假期前,一则#4572元订单取消被扣1600元#的维权帖引发全网热议。消费者在下单私人定制旅游产品1小时内取消订单,竟被强行扣除35%费用。这场因"地接损失"引发的纠纷,揭开旅游行业退订规则的重重黑幕。

【事件始末】

4月23日22:54分,福建徐女士在"去哪儿"平台预订西双版纳5天4晚定制游。

23:42分发现行程安排不合理申请退款,此时距下单仅48分钟。

商家却以"车费已支付"为由拒绝全额退款,要求扣除1600元(占总费用35%)。

争议焦点在于:●商家出示的"地接损失证明"显示已支付车费800元/人×2;

●退款流程显示"预订须知"中违约金条款与补充说明存在矛盾;● 消费者未签署合同且提前7天取消;● 商家提供的"收单不退改"微信群记录被指格式条款。

【当"预订须知"撞上"霸王条款"】

明面规则:"预订须知"显示行程前4-6日扣20%(即4572元×20%=914.4元)

暗箱操作:商家援引补充条款"按实际损失扣除",将扣费提升至35%(1600元)

平台将"订单生效时点"提前至支付成功瞬间,将本应适用"提前7天无责退订"的情形,强行纳入"行程前4-6日"扣费区间。如徐女士4月23日下单5月1日行程,商家认定"订单生效日"为4月23日,使得实际提前7天的退订行为被归入扣费区间。

法理冲突:《旅游法》第65条规定违约金不得超过必要费用,而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违约金超损失30%即属过高。

【各方博弈】

消费者质疑三连击:"我连合同都没签,提前一周取消怎么会有损失?";"所谓车费损失证明是事后补开,连公章都是业务章";"平台规则写着提前4-6天扣20%,为何现在要扣35%?"

商家强硬回应:"五一车房紧张,接单即锁资源";"微信群里@车队操作就算完成预订";"不退不改是行业潜规则"。

平台暧昧态度:先是支持商家扣款,后协商"让步"到扣1400元至今未公开损失核算明细

【深度调查】

记者暗访云南旅游车队发现,五一期间商务车日租金约1200-1500元,按5天行程计算,1600元车费明显高于市场价。更有业内人士透露:"所谓提前锁位,很多是虚拟占位,实际付款要等成团。"

三大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

"幽灵扣费"陷阱:超80%定制游产品未明确损失计算方式;

"时间魔术"戏法:将消费者取消时点强行归入高违约金区间;

"套娃合同"套路:平台规则、补充条款、微信群约定层层加码;

【法律交锋】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律师指出:➊商家主张的35%违约金远超法定30%上限➋ "收单不退改"微信群备注属于无效格式条款➌消费者未签订书面合同可主张交易未成立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主任补充:"即便产生实际损失,商家也需提供支付凭证,而非自制证明"

【行业警示】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五一假期旅游投诉量同比激增43%,其中72%涉及退订纠纷。值得警惕的新趋势是:

定制游成投诉重灾区(占比38%);

平台用"私人服务"规避标准化监管;

损失证明出现"流水线化"生产迹象。

【维权指南】

遭遇旅游退订陷阱时牢记:

保存所有沟通记录(包括微信群);

要求商家提供实际支付凭证;

向12301国家旅游服务热线投诉;

对自制损失证明申请笔迹鉴定。

【结语】

当"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说扣就扣的套路",这场1600元扣费之争早已超越个案。在五一假期这个观察窗口,我们期待监管部门重拳整治"退订刺客",更呼唤平台建立透明的损失核算机制——毕竟,旅游业的黄金时代,不该由消费者的真金白银来买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