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妃子下葬时,为何都要把肛门堵上?要不咋说还是老祖宗聪明

小西饭体育日记 2025-01-14 04:45:33

标题:古时候妃子下葬时,为何都要把肛门堵上?要不咋说还是老祖宗聪明

引言:

世人都道古代皇室陵寝金玉满堂,却不知那些随驾西去的妃子们,临了还要受这般折磨。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室妃嫔下葬前,都要经历一番特殊的"处理"——将她们的九窍都用玉制之物堵住。这看似怪异的习俗,却暗藏着古人独特的智慧。有人说是为了防腐,也有人说是为了体面,更有人说这其中另有隐情。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古人如此讲究这个奇特的葬俗?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九窍塞的起源与演变

战国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曾在楚国贵族墓葬出土过一枚精致的玉塞。这枚玉塞通体晶莹,做工精细,上面还刻有繁复的纹路。考古专家们发现,这样的玉塞在当时楚国的贵族墓葬中并不罕见。

而在湖北江陵一处战国中期的墓葬中,考古人员更是发现了一整套玉制九窍塞。这套玉塞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一个漆木盒中,盒内还有一份竹简,上面详细记载了使用方法。这份竹简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神秘习俗的面纱。

到了西汉时期,九窍塞的使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礼制。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的皇室陵墓中,不仅要使用玉塞,还要配合特制的水银。当时的太医令张仲景就曾上书详细记载了这一工艺。

张仲景在奏折中写道:"玉者,寒性也,能固精气。配以水银,更能永世不腐。"这份奏折被汉武帝采纳,并将其列入皇室丧葬礼制中。

东汉末年,这一习俗开始向民间扩散。一些富贵之家也开始效仿皇室,使用玉塞。不过因为玉料珍贵,普通人家往往用玛瑙、水晶等替代品。在洛阳出土的一座东汉大墓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一套水晶制成的九窍塞。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九窍塞的等级制度更加严格。《晋书》中记载:"玉塞者,王公以上方可用之。士大夫用水晶,庶人用陶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朝时期,皇室丧葬礼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专门设立了制玉监,负责制作皇室用的玉器,其中就包括九窍塞。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工匠要经过层层考核,才能进入制玉监。每一件玉塞的制作,都要经过三位工匠的检验。

贞观年间,一位御用玉匠在制作玉塞时发现,如果在玉塞表面刻上特殊的花纹,能让水银更好地凝固。这一发现很快被写入了皇室礼制,成为定制。从此以后,皇室用的玉塞都要刻上特定的纹路。

宋代时期,九窍塞的使用更加讲究。《宋史》记载,皇室妃嫔的玉塞要用和田玉制成,而且必须是通体洁白无暇的上等玉料。每一套玉塞都要经过三个月的精心雕琢,完工后还要经过道士做法,用符水洗礼。

二、皇室防腐技术的秘密

世人都知道秦始皇陵中有水银江河,却不知这水银竟与玉器有着奇妙的联系。据唐朝《太医院方录》记载,皇室防腐技术的核心就在于水银与玉器的独特配合。

太医院中有一位名叫孙思邈的神医,他在研究防腐之术时发现,水银遇到玉器后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他在给唐太宗的奏折中写道:"银水遇玉,凝如冰雪,千年不化。"这一发现为皇室防腐技术开创了新的篇章。

唐朝太医院的秘方中记载,给逝去的妃嫔防腐时,首先要用特制的药液清洗遗体。这种药液由五十多种名贵中药熬制而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砂、雄黄和水银。据《新唐书》记载,光是这副药方,就要耗费数千两白银。

药液配制完成后,还要请道士做法,念咒三天三夜。太医院会派专人守候在旁,确保药液万无一失。用这种药液清洗过的遗体,据说能保持容貌如生。

在皇宫深处,还有一处神秘的制玉作坊。这里的工匠世代相传,专门负责制作防腐用的玉器。每一件玉器都要经过九道工序,最后还要用特制的"玉髓水"浸泡七七四十九天。

乾隆年间的一份宫廷档案中记载,当时的首席玉工发现了一个秘密:如果在玉器表面刻上特定的纹路,能让水银更快地凝固。这些纹路必须遵循"九宫八卦"的规律,每一道都要精确到分毫。

为了确保玉器的品质,清宫特地从新疆和田请来了最好的玉料。这些玉料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只有最上等的才能入选。据说乾隆皇帝曾经为了一块玉料的品质问题,将一位大臣贬为庶民。

防腐技术最关键的步骤是注入水银。太医院的医官要选在子时,用纯金打造的导管将水银缓缓注入遗体。这个过程必须万分小心,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清宫档案中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乾隆四十年,一位年轻的嫔妃病逝。在防腐过程中,一位不谨慎的医官没有等到水银完全凝固就取下了玉塞,结果水银外泄,整个防腐过程功亏一篑。这位医官因此被革职查办。

此后,太医院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水银注入后,必须等待三个时辰,确认完全凝固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而玉塞一旦安放,就再也不能取下。违者重罚,甚至可能被处以极刑。

在皇宫的秘档中,还保留着一份详细的工序图,上面标注了每一个步骤的具体要求。从选料到最后封固,整个过程需要九九八十一天。这份工序图一直被视为皇室机密,直到清朝灭亡后才重见天日。

三、妃嫔入殓的繁复礼仪

说到宫廷妃嫔入殓,那可是一门极其讲究的学问。《清宫档案》记载,光顺治年间就颁布过三道关于妃嫔入殓的细则,每一道都长达数千字,详细规定了从服药到入殓的每一个步骤。

入殓前七日,妃嫔要开始服用特制的"归元丹"。这"归元丹"由御药房特别调制,其中主要成分是人参、灵芝等珍贵药材,据说光是一副药方就要耗费数百两黄金。太医院的医官每日都要记录服药后的变化,并呈报礼部。

宫中还专门设有"净室",就在御药房旁边。这净室四面都是用楠木打造,地上铺着上等的丝绸。每当有妃嫔需要入殓,净室就要提前三日开始熏香。据《养心殿档案》记载,这些香料都是从西域进贡来的,每一炉香都要价值千金。

太监总管在入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要负责监督整个过程,确保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规制。档案中记载,乾隆年间有位太监总管因为让一位嫔妃的玉塞歪了一分,就被罚俸一年。

礼官的工作同样繁重。他们要按照妃嫔的品级,准备相应等级的玉器。一品妃子用的是和田玉,二品用青玉,三品用水晶,四品以下则用玛瑙。每一种材质都有严格的规格要求,甚至连玉器的温度都有讲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宫还设有专门的"药方房"。这里不仅保管着历代相传的秘方,还要根据不同妃嫔的体质调配药物。据说雍正皇帝曾经为了一位妃子的药方,特意从西藏请来了活佛指点。

入殓当天,要举行隆重的宫廷祭祀大典。这个仪式必须在子时进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大殿上要摆放九盏长明灯,象征九重天门。太监们要手持金如意,在殿前排成两列。

祭祀开始前,御用道士要做法驱邪。他们要绕棺材走九圈,每走一圈就要敲一下法铃。这些道士都是从武当山特意请来的,据说有通天彻地之能。

最特别的是"安神"这道工序。太医院要选在吉时,用纯金打造的工具将玉塞一一安放。这个过程中,殿内必须保持肃静,连呼吸声都要放轻。据《养心殿造办处档案》记载,光是这道工序就要持续一个时辰。

到了乾隆年间,入殓礼仪变得更加繁琐。不仅要看黄历选日子,还要请钦天监算卦确定方位。每一样器具都要用黄缎子包裹,用的线都要是用蚕茧特制的。

宫中的老人们还说,入殓时最忌讳的就是打喷嚏。据说同治年间就有个小太监在仪式进行时打了个喷嚏,结果当场就被革职查办,发配到了最远的宫门当差。

四、各朝各代的区别对待

要说起古代妃嫔入殓制度,那可是朝朝不同,代代有别。秦汉时期,还没有那么多繁文缛节。据《汉书》记载,汉朝皇后驾崩时,也不过是用一方玉璧放在口中,至于其他妃嫔,更是简单至极。

有趣的是,在曹魏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规定。魏文帝曹丕下令,皇室女眷入殓时必须使用西域进贡的"通灵玉"。据《三国志》记载,这种玉产自昆仑山,传说能让亡魂安息。为此,曹丕还特意派人跋涉万里去取玉。

到了隋朝,杨广皇帝更是别出心裁。据《隋书》记载,他规定妃嫔入殓时要用三种不同的玉器:口中放和田白玉,七窍用青玉,最后一处则要用墨玉。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谓前无古人。

唐朝开始,制度变得规范起来。太宗李世民时期,专门成立了"玉器监",负责制作入殓用的玉器。《新唐书》中记载,玉器监的工匠要经过三年培训才能上岗,每制作一件玉器都要经过九道工序。

有意思的是,武则天当政时期,对这一制度又有创新。她下令在玉塞上刻上佛经,还要请高僧开光。据说当时的匠人们为了在小小的玉塞上刻下完整的《心经》,可费了不少功夫。

宋朝的规矩就更讲究了。徽宗赵佶是个出了名的艺术家,他亲自设计了一套"天水玉器"。据《宋史》记载,这套玉器通体莹润,薄如蝉翼,每一件都刻有精美的花纹。

元朝统治者虽是游牧民族,但对这一制度却十分推崇。他们不仅沿用汉人的做法,还加入了自己的特色。据《元史》记载,蒙古贵族妃嫔入殓时,除了玉塞外,还要在周围摆放用羊脂玉雕刻的八匹马。

明朝朱元璋出身寒微,对这些规矩特别上心。他规定妃嫔的玉塞要按品级来用,从一品到九品,用料和工艺都不相同。《明实录》中记载,光是这一项规定就写了好几页。

到了明朝中期,制度更是细化到了极致。正德皇帝时期,规定入殓用的玉器必须经过"三重验证":先由工部检查成色,再由礼部核查规格,最后还要太医院过目。但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所有相关官员都要受罚。

清朝的规矩可以说是集大成者。康熙帝继位后,下令将历朝历代的制度都整理了一遍,挑选精华,去除糟粕,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这套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乾隆皇帝更是对这套制度进行了细致的补充。他规定,玉塞制作完成后,要先在太庙存放三天,而且必须是单日进,双日出。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载,光是这个规矩就让不少管事太监犯了愁。

同治年间还发生过一件趣事。一位制玉匠人在玉塞上多刻了一朵牡丹花,被御史言官参了一本,说是违反祖制。为此,朝廷还专门开了一次廷议,最后决定重新制作。

五、防腐科技的历史价值

清朝灭亡后,故宫里的一批宫廷档案重见天日。其中就有一本记载防腐技术的《太医院秘录》,上面详细记载了历代皇室使用的防腐方法。这本秘录后来被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们研究,发现其中不少方法都具有现代科学意义。

1928年,考古专家在山西大同发现了一座北魏墓葬。墓中的女性遗骸保存完好,考古人员在检查时发现,她的七窍都塞着玉制品。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玉器表面都涂有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极强的防腐作用。

1956年,陕西考古队在一座唐代墓葬中发现了一套完整的防腐工具。这套工具共有九件,全部由纯金打造。最特别的是其中一根细管,管壁上刻有精细的刻度,显然是用来注入水银的专用器具。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更是让世人大开眼界。墓中的辛追夫人遗体保存完好,肌肤如生。专家们在研究后发现,她的体内残留有水银,而七窍中的玉塞也都完好无损。这一发现证实了古代防腐技术的有效性。

上海复旦大学的专家曾经对这些出土的玉塞进行化学分析。结果发现,玉塞表面有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与水银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具有极强的防腐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人要用玉塞配合水银。

1987年,四川考古队在一座宋代墓葬中发现了一本《太医院方略》。这本医书详细记载了当时的防腐技术,其中提到了一种特殊的香料配方。这个配方后来被制药专家研究,发现其中含有天然的防腐成分。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在江西九江出土的一座明代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份完整的工序图。这份图纸上详细记载了防腐的每一个步骤,甚至连用药的剂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份工序图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00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在研究古代防腐技术时发现,古人使用的某些中药材确实具有防腐作用。比如,人参中含有的皂苷类物质就有很强的抑菌效果。这一发现为现代医学寻找天然防腐剂开辟了新思路。

2008年,一支中日联合考古队在浙江宁波发现了一座南宋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防腐工具,其中包括一个玉制量器。这个量器上刻有精确的刻度,显示出古人在技术上的严谨。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整理清宫档案时,又发现了一批关于防腐技术的记载。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还详细说明了各种药材的用量和配比。这些珍贵的资料,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