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老蒋要来安徽大学演讲,校长对学生道:他来他的,你学你的

心言诉陌尘 2024-12-11 17:32:19

众所周知,民国只有38年,何其短暂。然而放眼当下的“民国范儿”,似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很是让人羡慕,让人向往。

终其一点,它盛产大师。

陈寅恪、叶企孙、陈梦家、赵罗蕤、林徽因、曾昭燏等等,他们都是民国时期大师级的文人。在那个积压了几百年希望做学问的年代,这些大师的诞生都极具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一部分人想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为官方所用,另一部分人则想将自己的所有学识教授学生,为社会所用。

刘文典就属于后者。

1889年,刘文典出生于安徽合肥。他原名叫刘文聪,字叔雅,是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堪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

1906年,17岁的刘文典进入芜湖安徽公学读书,陈独秀担任他的老师。在学校里,他聪明好学,积极上进,陈独秀看在眼里,对他格外赏识,常常带着他去参加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活动。在陈独秀的影响和熏陶下,刘文典于1907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他的求学激情一发不可收拾。

1909年,刘文典20岁,拜师章太炎。这是一个集经学、史学、医学于一身的重量级大师,在他的教授和点拨下,刘文典赴日本留学。两年后,他学成归国,清朝已不复存在,正值青春的他满腔激情,加入到于右任主办的《民立报》做编辑。但是,中国的境遇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军阀混战让刘文典倍感失望。

1913年,刘文典第二次奔赴日本留学。在那里,他遇见了孙中山,对方“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壮举让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毅然给孙当了秘书,辅以共创伟业。

是年,刘文典24岁。

1916年,27岁的刘文典再次学成归国,在蔡元培的邀请下进入北大任教,专注研究诸子著作,30岁校堪学界公认最难的《淮南子》。

1923年,刘文典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出版了他的专著《淮南鸿烈集解》,之后,他又校勘《庄子》《说苑》,又写了《三余札记》,至此,刘文典的学术成就达到了巅峰。

1927年,安徽省邀请刘文典主持筹备国立安徽大学的建校工作,为此,刘文典四处奔走。他筚路蓝缕,最终实现了安徽孕育多年的大学梦想。

开校时,刘文典被聘任为安徽大学首任校长,面对教学任务,他从来都是一丝不苟。

1928年,蒋介石到安徽巡察,点名要去安徽大学。他心想着自己走进校园的场面肯定是全校师生夹道欢迎,于是精心准备了演说词。

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想多了。

得到蒋介石要到学校巡查的消息,刘文典不仅没有像其他学校的校长一样,赶紧组织学生,定好位置,热烈欢迎,反而特意嘱咐全校学生:“大学不是衙门,他来他的,你学你的,除了学习,不掺和任何事情!”

蒋先生如约而至,一进校门,空无一人,这跟他想象的场景可是截然相反。他快速往学校里面走了一圈,发现师生们该干嘛干嘛,全坐在教室里整整齐齐地上课、看书,蒋先生的心里瞬间就不痛快了,憋着一肚子气回了府。

可是巧了,蒋先生的气正愁没地儿撒,安徽女子中学就出事了。

这天晚上,女子中学举办校庆晚会,同学们唱歌跳舞,好不热闹。安徽大学的几名男学生听说了,便相约前去观看,可一到女校却被挡在了门外,不让进。

男学生年轻气盛,这样被拒之门外让他们很不服气,于是一合计就硬闯,结果双方发生了冲突,搞得女校的校庆晚会乌烟瘴气。

女校校长十分生气,她找到刘文典,要他给个说法。刘文典当面表示愿意代学生道歉并赔偿,这可惹怒了女校校长,她认为刘文典的处理太过轻率,大声斥责道:“你觉得光道歉就行了吗?如此严重,你必须把闹事的学生全部开除!”

刘文典一听“开除”两字,立马就火冒三丈:“这年头,培养一个大学生多不容易,就他们犯的这点错,还够不上开除,更不是你说开就能开的。”

两人一个回合下来,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大。女中校长怎么也咽不下那口气,便带着全体女学生上街表达诉求。放眼望去,声势浩大,刘文典这就撞到枪口上去了。

手下把街头发生的事汇报给了蒋介石,怒气未消的他立刻下令道:“叫刘文典速来见我!”

得到蒋先生的“邀请”,刘文典自知是何事。他也不怠慢,戴上礼帽,穿着长衫,昂首阔步就朝老蒋的办公室走去。

敲门进入,刘文典表情从容,他既不点头,也不哈腰,就视死如归般地往那儿一站,再无动静。

老蒋看着他的样子,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忍无可忍地先开了口:“你就是刘文典?”

“你错了,本人字叔雅。文典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叫的。”刘文典不屑地回答,让蒋介石冷不丁一震。

气不打一处来,蒋先生使劲往桌子上一拍,怒斥道:

“教不严,师之责。男学生敢夜闯女校,就是因为你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还敢在我这儿嘚瑟,你这是学阀风!”

刘文典一听,忽然瞪大了眼:

“我学阀风,我要是学阀风,你就是新军阀!军阀风!”

“军阀”一出口,可不得了了,蒋先生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火气,冲上前去,照着刘文典的脸,“啪、啪”就是两个大耳光。

刘文典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倒,他捂着火辣辣的脸大喊道:“你敢打我!”只见他一个箭步上去,一脚就踹在了老蒋的肚子上。卫兵见状,一窝峰冲上去按住刘文典,七手八脚将他绑了个结实。老蒋一声令下,将他送进了大狱。

校长入了狱,安徽大学的校园里像炸了锅。学生们集体走上街头,朝着老蒋的大门儿喊道:“还我们好校长!还我们好校长......”

动静越闹越大,老蒋在屋子里气得来回踱步,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这该如何是好?

无奈之下,他请来了陈立夫和蔡元培。两人都是学界的泰斗,解决此事,责无旁贷。于是,陈立夫站出来斡旋,蔡元培站出来力保,硬是给蒋先生让出一个台阶来,于是他这才发话:“可以放,不过今日之内必须离开安徽。”

这时,刘文典已经被关了整整七天。当他走出监狱,安徽大学的学生们护拥着他回了学校,从此给他冠以“狂人”的头衔。

作为教书人,刘文典凭什么就这么狂?

其实老蒋心里比谁都清楚,因为他学问高,资历老,是真正“国宝”级的文学大师,不然能让他白踹一脚吗?最关键的还不是这个。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这时,清华、北大、南开不得不转移到云南合并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日军三天两头发起的空袭,让全校师生不得不干一件事,那就是跑警报。只要警报声一响,所有人就得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刘文典也不例外,可撤离途中他只要看到一个人,就会开骂。

这个人就是沈从文。

一跑警报,刘文典只要看到沈从文,哪怕正跑着也要骂:“学生们跑是为了保存下一代,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你跟着瞎跑干嘛!”

为什么要骂沈从文?

原因是刘文典认为只有传统国学才是正统,才是中国的正根儿,而沈从文是搞新文学的(白话文),压根儿就不入流,跑警报保存自己就是浪费资源,他敢跑,刘文典就敢骂。

然而,换一个人就不一样了。

只要警报一响,刘文典要是没有看见陈寅恪,他就会立刻调头往回跑,还边跑边喊:“一定要保护国粹!一定要保护国粹!”

对待不一样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刘文典自己也知道,他最大的缺点就是骄傲自大,可他说:“我决不是对谁都骄傲自大,那该大的时候必须得大。”

日军入侵我国后,他们非得“邀请”刘文典去为他们做事。可刘文典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坚定地说:“国家民族是大节,我虽然是个书生,卖国求荣的事我绝不去。”

日军见软得“请”不动,便翻脸不认人。他们对刘文典大打出手,对他家疯狂打砸,还威胁道:“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到底去不去?”

刘文典挣扎着站起身,冷笑道:“我也再说一遍,就是不去!”

日军翻译正翻译着刘文典的话,突然反应过来:“你会说日语,你得尊重我们的问话,必须用日语回答。”

“我呸!侵略他国还不害臊,我以发夷声为耻!”刘文典愤怒地吼道,从此以后,精通日语的他终极一生也没有说过一句日本话。

为了传承国学,刘文典更加专注于教书育人,他一个人就包揽了近十门课程。为了给学生们上课,即便住得再远,他都从来不缺席,也没有厌烦过。刘文典每天先坐火车,然后再步行三四里地才能到达学校。到学校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进教室,而是对着校旗三鞠躬,嘴里念着:“我今天侥幸还活着,只要一天不炸死我,我就决不缺课!”

为了讲好国学,刘文典将他的“狂劲儿”发挥到了极致,他从来不按照学校安排的课时上课。

有一次,同学们刚进教室上课,凳子都还没捂热,刘文典就大声宣布:“下课!下一节课在下周三晚上八点,咱们操场上见!”他每一次的出其不意,都会让学生们惊讶不已,大家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直到那天晚上上课,刘文典指着天上挂着的明月,念起了《月赋》,同学们才豁然明白,先生是要讲《月赋》。

月亮底下上课,刘文典可以看清每一个学生,他洋洋洒洒,一讲就讲到大半夜。

而学生们却炸开了锅,第二天的课怎么办?大家都因他这套不按章法出牌的教学,称他为“刘疯子”。可即便是这样,只要是刘文典的课,依然坐无虚席。

1949年,胡适为刘文典办理了签证,找好了住处,希望他去国外深造。可刘文典却给人泼了一头冷水,他对胡适说:

“屈原《九章》里早就说了,‘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守丘’,就算是一只狐狸死在了外面,它都知道要把头朝着家的方向。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呢?”

就这样,刘文典带着他的“狂”一路走了几十年,终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放下了。他带着委屈,带着不甘心,带着他的庄子突发脑溢血走了,云南大学后面的荒山是他最终的归宿,一抷黄土没有墓碑。

直到1983年,刘文典才得已迁回故乡,他依然是那个大师。

不只是刘文典,从民国走来的大师,他们博学,他们执着,他们都有铁骨铮铮的文人风骨。

而如今,娱乐至上,消费至上却成为了社会的主流;知识分子只关注名气、财力、职称,却忽略了节操;大众的小目标都是去赚一个亿,却没有时间去读一本书;年青人记住的不是科学家,不是工程师,而是明星网红。

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我们必须去重温这些大师。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