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高铁桥2025年建成

河漫步长 2025-03-28 16:34:30

2025年3月,西渝高铁的沙湾特大桥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一座1610米长的大桥,横跨在重庆北碚区,听着就让人觉得气势恢宏。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个工程新闻吗?

跟我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别急,故事才刚刚开始。表面上看,这是一条连接四川、重庆、陕西的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以后从成都到西安,嗖一下就到了。官方的说法是,这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项目,是“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重要通道。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但稍微琢磨一下,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咱们先不说修高铁要花多少钱,光是想想这桥要跨越的地理环境,就知道这活儿有多难。

难度大、精度要求高,这意味着啥?意味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意味着无数个日夜的加班加点。有人说,修高铁好啊,方便出行,促进经济发展。这当然没错。但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想,这高铁到底方便了谁?受益的又是哪些人?设想一下,一个在北碚区沙湾村种地的老农,他可能一辈子都没坐过飞机,甚至连火车都没坐过几次。

高铁修好了,他能更方便地去西安旅游吗?恐怕很难。对于他来说,更重要的是地里的收成,是子女的教育,是看病能不能报销。另一方面,高铁沿线的房价肯定要涨一波。那些早早嗅到商机的炒房客,估计已经在摩拳擦掌了。而那些原本就生活在这些地方的人,可能要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这,是不是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高铁建设看作是“资本的游戏”。政府大力推动基建,肯定有它的考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提升国家竞争力,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但问题是,在追求这些宏大目标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那些为了高铁建设默默奉献的工人,那些可能因为高铁建设而失去土地的农民,那些可能因为高铁建设而面临更高生活成本的普通人。换个角度想想,如果能把修高铁的钱,拿出一部分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是不是也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说是一个经济学家和一个农民聊天,经济学家说:“我们GDP增长了多少多少。”农民问:“GDP是啥?能吃吗?”

当然,这个段子有点极端,但它也反映了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了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少数人更富有,还是为了让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好的生活?话说回来,西渝高铁的建设,无疑会给沿线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这些机遇惠及更多的人,如何避免让发展成为一种“马太效应”,让富者更富,穷者更穷。回到开头,沙湾特大桥正在加紧建设。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地的通道,更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复杂与矛盾。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要放慢脚步,关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到时代的红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成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美好的社会。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