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在某网站调查女生最讨厌的十句话中,一句“多喝热水”因为排名第一被送上了热搜。感冒了多喝热水,大姨妈来了多喝热水......虽然些话被调侃为“直男语录”,但之所以能出现这句“包治百病”的万能话术,就是因为水对健康的重大作用,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告诉你喝水多了也会中毒,估计会吓得你赶紧抹了抹嘴角留下的水印,这水到底喝还是不喝?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则声明在健康圈炸开了锅,世卫组织称:每天饮用超过4L水可能会水中毒,导致大脑功能受损甚至死亡,而马拉松运动后,大量饮用淡水也会导致水中毒。一时间,国内外的广大群众便对如何正确饮水开展了热议,水中毒的个案也被很多媒体报道了出来,我们一直奉若神明的“热水”大有被推翻下台的迹象。究竟到底何为水中毒?水又不是毒药,喝多了咋中毒了呢?

“水中毒”是指水摄入过多、过快而导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因为人体自带水盐调节机制,当你“咕咚咕咚”豪饮后,通过出汗和排尿,人体内以钠为主的电解质会受到稀释,血液中的盐分会越来越少。而血浆钠离子的含量是由有一个正常范围的,一般在135-145毫摩尔每升。血钠低了咋整呢?有肾脏啊,肾脏通过细胞表面的感应器,当血钠低的时候,它就让尿液中钠的浓度低一些,以便保住更多的钠离子。
但这是针对你正常饮水的,如果你短时间大量饮水,肾脏也hold不住了。因为血液钠浓度太低,与周围细胞组织就形成了“浓度差”。初中化学老师告诉我们,水分都是从浓度低的部位渗入浓度高的部位,于是它们混合成统一的浓度。于是,血钠少的可怜的血浆,就开始向周围组织细胞“渗水”,以达到“溶液浓度平衡”。

如果这些水涌向肌肉细胞或是皮肤细胞,你可能会显得肿胀,或是行动不便。如果这些水涌向肺泡,就会引起肺泡的肿胀,也就是肺水肿,肺水肿就严重了,呼吸困难就来了。当然最可怕的是这些水涌向脑部,“脑子进水了”的严重后果是使脑子偏移,形成所谓的“脑疝”,这就无人能生还了。

所以水中毒刚开始时会出现头昏眼花、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等轻微症状,严重时会出现痉挛、意识障碍、昏迷、脑压上升、肺水肿、肾脏损害和肌肉伤害,最严重的,直接挂掉。 说到这,有些人可能觉得,饮水还是多注意吧,其实大可不必惊慌,因为发生水中毒的人都不是“一般人”。要么是本身就存在肾脏疾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要么是运动大量出汗后,一次性饮用过多淡水。要么就是失血、休克、创伤及大手术而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或是医生给你过度的静脉输液。

对于一个健康人,健康的肾脏本身就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只要你不是受了什么压迫和虐待,逼着你一次喝下30杯子水,就不会出现水中毒。此外,一次饮水4L是危险的,但每天少量、多次饮水4L,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除了水中毒,让大爷大妈闻之色变的还有“千滚水”、“隔夜水”。就是反复烧开的水,和放了一晚上的水,这些水硬是被扣上了亚硝酸盐超标,常喝身体缺氧,甚至致癌的帽子。要知道,自来水的亚硝酸盐含量为0.007mg/L,即使反复烧开20次,亚硝酸盐含量也不过0.038mg/L,远低于国家≤1 mg/L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完全不用担心致癌的危险。此外,隔夜水的说法更是有很大漏洞,其实不管水隔夜不隔夜,无非是指水放得久了,试想,同样是烧开的水,你白天放12个小时水没有问题,晚上放12个小时就突然不能喝了,难道是有人给下药了不成?所以,只要水源是安全卫生的,不管是什么水,只要烧开后,都能安全饮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给出了每日饮水的建议,即除了代谢和食物之外,在温和气候的条件下,生活的时候处于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的饮水量最少建议量是1500毫升到1700毫升之间,按照我们平时喝水的杯子容量来算,每天差不多要喝7-8杯水。此外,喝水应少量、多次,每次150-200ml左右,每次间隔30-60分钟,不喝生水和过烫的水。
本文首发于数字北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