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中央决定对一批改造良好的战犯进行特赦,王耀武、杜聿明、郑庭笈、陈长捷、宋希濂、杨伯涛、曾扩情、周振强等人都重新获得自由。
这是首批大规模特赦,但并非首次特赦,更早的1952年,原国军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吴绍周就已得到宽大处理、返回湖南定居。
论知名度,吴绍周的确不如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但他在功德林里为志愿军献了两策,让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们都非常感谢,因此就有了这独一无二的待遇。
纵观吴绍周做出的贡献,这个特赦还是受之无愧的!
吴绍周能帮到志愿军,也多亏他早年的从军经历。1902年出生于贵州天柱的他,读书时受到“五四运动”影响,毅然投笔从戎,先后在贵州学兵营、贵州讲武堂训练学习,等毕业就进入王天培麾下的黔军任职。
他能力还是不错,北伐时已是一名营长,但1927年8月蒋介石罗织罪名杀害王天培,导致黔军四散、吴绍周一时也没了出路,只好随波逐流被“收编”。
此后吴绍周参与了蒋桂战争、中原大战,虽有战功但始终被当成“外人”,直到1932年,他在大别山救了被红军包围的汤恩伯,这才算找到靠山。
经汤恩伯举荐,吴绍周进入南京军校高等教育班深造,算是得到一个中央级嫡系身份。借此机会,吴绍周结识不少国民党将领并加入复兴社,跻身核心圈子。
汤恩伯对这位“救命恩人”也够意思,此后一直带着他作战、升官,南口、台儿庄、洛阳、西峡口等战役中吴绍周都表现不俗,1943年就吴就升任为85军军长。
从抗日战争中后期开始,美国加大对国民党的援助,蒋介石靠着这些物资,陆续装备了数十个美械师,85军193师就是其中之一。
美军教官前来训练之时,吴绍周也常常前去交流,对美军的技术水准、战术水平都有一定了解,这是他后来能为志愿军献策的重要原因。
当然,最开始吴绍周肯定没想到后来的妙用,他在解放战争中也曾率部与我党对垒,直到淮海战役,他以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85军军长的身份,拿到了功德林的录取书。
该部本来是要去救黄百韬兵团,但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唯一一次杀出去的机会,被吴绍周麾下的85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破坏掉,最终难逃覆灭之结局。
最后时刻,吴绍周与黄维、胡琏各自乘坐一辆坦克逃跑,只有胡琏成功跑掉,黄维的坦克抛锚,吴绍周的坦克也是过浮桥时把桥压垮了。
眼看着部下一个个倒地,吴绍周索性坐在王皇庙前不动。旁人当时让他化装逃跑,他说:回去干嘛,战败了蒋介石只会当我是个替罪羊,还不如就此被俘,至少解放军不会杀了我们。
一些准备跑的国军官兵听到这话纷纷放下武器,吴绍周这高觉悟也减少了一些伤亡。被俘没多久,吴绍周被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他本来在思想上就没包袱,自然表现得很积极。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功德林里有的国军高级将领内心喜悦,幻想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支持蒋介石反攻,届时他们就能重获自由了。
另外也有一些人则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觉得既然已与美国人开战,那自己作为中国人,理应在更高的角度与志愿军同仇敌忾,吴绍周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吴绍周主动报名参加功德林里的美军战术研究班。他用昔日所学,为志愿军提了两点非常可行的建议:
一是夜战,美军“钢多气少”,武器装备先进,若视野开阔的白天可以随时呼叫火力支援,唯有到晚上才能最大程度抵消其这方面的优势。
而志愿军“钢少气多”,能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即便晚上也可以发起进攻,此时正值美军侦查能力稍弱之际,突袭能够收获不错的效果。
二是近战,利用堑壕隐蔽靠近,等把距离拉到我方合适的位置,再射击爆破。美械射程更远,只有近距离作战才能发挥出志愿军的优势。挖堑壕这点更是能攻能守,让志愿军进退自如。
美军战术研究班经过仔细讨论,最终由原国民党18军军长杨伯涛主笔写下6万余字的《美军战术之研究》,呈递给中央及志愿军司令部研究。
这份资料让我党上下对美国军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为前线作战提供重要指导方针。
虽然我军历来就擅长夜战、近战、堑壕战,但在不确定对美军是否有效的情况下,谁也不敢拿指战员的性命去做尝试。但有了吴绍周等人的第一手资料后,志愿军实施战术就有底气了。
抗美援朝第一阶段,志愿军用夜战、近战让美军吃了不少苦头,到第二阶段,堑壕战又抵挡住美军多次进攻。从这方面来看,吴绍周的建议拯救不少志愿军指战员的性命,贡献很大。
功德林教导大队为此公开表扬吴绍周等美军战术研究班成员:“你们对人民有功”。
对抗美援朝做出贡献、为抗日战争也立过功,两次抵御外敌,吴绍周都有不俗表现,因此毛主席在1952年决定提前特赦,让吴绍周重获自由。
后来华北军区询问过吴绍周的个人意愿,他决定回到湖南长沙生活,从此与妻子靠织布、打纱为生,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有关部门也给予过很多照顾,鉴于他身体不好,还安排他到长沙织布社从事管理工作,之后又让他担任过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等职,一起为新中国奋斗工作。
1966年5月10日,吴绍周在湖南长沙病逝,结束了殊为奇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