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袤的丘陵地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宛如大地的指纹,蕴含着无限的潜力。曾经,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而如今,这里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变革,一场打造特色农业、构建防虫防控网络,大力发展特色油麦菜的变革。
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海拔落差较大,这既为农业带来了多样性的可能,也带来了诸多不便。就拿耕地面积来说,平整开阔的平原地区能够大面积、机械化地种植作物,效率极高。例如,在华北平原一些大型农场,一台大型收割机一天能够收割小麦上千亩。然而,丘陵地区的梯田,由于地势起伏,大型机械难以施展身手,同样的耕地面积,人工收割效率可能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这就大大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规模。
再看农业生态环境,丘陵地区的气候变化较大,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坡度方向,光照、降水、温度都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传统农业种植中,作物生长参差不齐,产量也不稳定。对比平原地区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下作物的高产且稳定生长,丘陵农业的发展之路显得更加坎坷。
在众多的作物中,油麦菜成为了丘陵地区特色农业的新选择。油麦菜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它耐阴凉、对土壤要求相对不那么苛刻。为了发展特色油麦菜,构建防虫防控网络成为了关键环节。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农业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困境。在一些常规的农田中,病虫害一旦爆发,往往是全面性的。比如,在南方某片稻田里,稻瘟病一旦爆发,没有完善的防控体系,短短几天内,就可能使整个稻田近半的稻穗受到影响,产量损失可达30% - 50%。而在丘陵梯田发展油麦菜,如果不构建有效的防虫防控网络,以油麦菜蚜虫为例,据数据统计,蚜虫繁殖速度极快,一只雌性蚜虫在适宜温度下,一周左右就能繁殖出数十只后代。如果缺乏防控,蚜虫群会迅速覆盖整片梯田的油麦菜,导致油麦菜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萎缩,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那如何构建防虫防控网络呢?一方面,是采用物理防控手段。在梯田周围设置防虫网,这种防虫网的网孔密度经过精心计算。例如,针对油麦菜常见的菜青虫等害虫,设置网孔边长在200 - 300微米的防虫网,可以有效阻挡害虫进入梯田内部。同时,在梯田内悬挂诱虫灯,夜晚诱捕蛾类等害虫。据统计,一盏有效的诱虫灯,一夜能够诱捕半径数米范围内的害虫几十只甚至上百只。
另一方面,生物防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梯田周边的山坡上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吸引捕食性昆虫。像七星瓢虫,一头七星瓢虫一天能够捕食几十只蚜虫。通过科学的计算,每一定面积的油麦菜田周围种植适量面积的蜜源植物,就能维持一个稳定的捕食性昆虫种群。此外,还可以利用寄生蜂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赤眼蜂为例,它可以将卵产在害虫卵内,使其不能孵化,据研究表明,赤眼蜂对油麦菜害虫卵的寄生率可以达到30% - 50%。
随着防虫防控网络的不断完善,丘陵特色油麦菜的发展也逐渐走上正轨。从种植规模来看,原本零散的小面积种植,逐渐扩大到整片梯田的规模化种植。以某丘陵地区的几个村庄为例,在发展特色油麦菜之前,耕地利用率不足50%,种植作物产量低且收益差。如今,油麦菜的种植面积达到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而且由于种植技术的改进和防虫防控网络的保障,油麦菜的产量较传统种植提高了近一倍,并且在市场上以绿色、环保、品质高的特点受到欢迎。
从市场的销售数据来看,以往这里种植的普通农作物,大多只能在本地以低价售卖,部分甚至因为运输成本等问题出现滞销。而现在,特色油麦菜通过电商平台等渠道,销售半径从周边几十公里扩展到全国,产量为100吨的油麦菜批次,在线上销售能够比传统销售方式多赚20% - 30%的利润。
丘陵梯田通过打造特色农业,精心构建防虫防控网络,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的困境到特色油麦菜蓬勃发展的大转变。这不仅改变了丘陵地区的农业面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更是为我国丘陵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让我们看到,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优势、科学技术和生态智慧,即使是地势复杂的丘陵地区,也能够开辟出一片充满希望的农业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