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多人都是从《三国演义》当中去了解的。虽然这本名著中存在着很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但是再怎么说它也只是小说,其中诸多情节和人物也是虚构的。
所以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三国演义》是不能作为参考的,而比它真实性要高的就是《三国志》。这本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也是《三国演义》的原型,更是对那段历史的准确描述。

后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三国志》又将有着相似性的人物们合为一传,比如蜀汉的“五虎上将”。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曹魏的荀彧和贾诩居然被安排到了一起,两个差异这么大的人,作者是何用意呢?
两人差异荀子是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之一,荀彧就是他的后代。有着这样一个能力出众的先祖,荀彧自身的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他的出身也是非常好,家里是功勋权贵。

而且荀彧年少时就小有名气,曾被称赞为具有“王佐之才”。永汉元年,荀彧在他人的推荐之下入朝为官,帮皇帝掌管笔墨纸砚等物品。后来董卓掌权,荀彧看不惯他嚣张的样子,遂辞官还乡。
袁绍听闻荀彧回到家乡,连忙去请他来辅佐自己,但荀彧觉得袁绍难成大事,因此借故推辞了。后来曹操崛起,荀彧便去投靠曹操,当得知荀彧的到来之时,曹操大喜道:“我的子房终于来了”。

此后荀彧就在曹操的麾下建功立业,在诸多事情上都为曹操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为他画下了一个统一北方的蓝图。曹操也给了荀彧优厚的待遇,并以平等的身份去待他。
反观贾诩就没那么顺遂了,他年少时并没什么名气,只有认识他的人觉得其有张良和陈平的智慧。跟荀彧不同的是,贾诩曾多次跳槽,他最经典的履历就是蹿腾李傕、郭汜起兵反叛长安。

贾诩原本在董卓女婿牛铺的军中效力,当董卓被吕布击杀之后,王允便开始清算董卓的势力。贾诩为了自保,所以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董卓旧部李傕、郭汜两人反叛。
因为他的举动导致长安内大乱,整个城市腥风血雨。而李傕等人占领了长安之后,想给他一个官职,但却被贾诩给推脱了。不久后李傕和郭汜、樊稠三人因为互相猜忌并兵戎相向。

贾诩便保护着汉献帝逃出长安城,之后他又相继投靠了段煨和张绣。当曹操南征张绣之时,贾诩便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然后两人一起归附了曹营。
鉴于两人经历的不同,所以后世对他们的印象也呈现了两面性。荀彧被认为是贤才和德行并重之人;贾诩虽然也有谋略,但却阴险狡诈,还背上了“霍乱汉室”的罪名。

除此之外,两人的结局也大相径庭。荀彧是抑郁而终的,也有说法是被毒杀,而且他在五十多岁壮年的时候就离世了。贾诩则活了七十多年,并在晚年还得到曹丕的重视,算是寿终正寝。
无论是出身、经历和品行、结局都差异巨大的两个人,三国志为什么要将他们列为同一传里面呢?通过对他们两位的分析得知,除了这些不同之外,其实两人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曹魏谋臣荀彧和贾诩都是曹操麾下的谋臣,虽然两个人走的方向不一样,但是工作范畴和性质是差不多的。

当年曹操被任命为兖州牧的时候,荀彧就曾多次跟随他外出征战。他们在征讨吕布的过程当中,荀彧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战可以说是曹操后期发展的决定性之战。
曹操一直想要攻下徐州,当他带人一离开兖州的时候,内部就开始蠢蠢欲动想要起兵反叛。荀彧驻守在这里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然后便让军队加强巡防。

后来豫州刺史郭贡受到吕布的挑唆前来攻打,兵临城下的时候,郭贡要求见荀彧。此时曹军内部很慌乱,荀彧认为郭贡跟吕布等人平日里没什么来往,想必也没定下什么大计划,便气定神闲地去见他了。
郭贡看到荀彧不慌不忙的样子,认为城中肯定囤积大量的兵力,于是便撤军回去了。就这样他守住了三座城池,争取到了曹操回师的时间,最后他在濮阳、定陶等地打败吕布军队。
吕布败逃之后,曹操还是想去打下徐州,再去对付吕布。但此时荀彧劝阻他先不要理会徐州,而是让曹操先稳固后方,抓紧时机收割麦子,囤积好粮食再做打算。

曹操听了他的话,随后收复了兖州各县,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当中荀彧的功劳是非同小可的。
除此之外,荀彧还给曹操提出了“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之后荀彧被任命为尚书令,成为东汉举足轻重的人物,还给曹操举荐了很多的人才。
荀彧对于曹操来说就是帮他规划蓝图的人,虽然后期他很少随军出征,却在阵营中帮助曹操修改战略不足的地方,成为曹操最为信任的谋臣。

同属于曹魏的谋臣,荀彧的方向是掌控大局,而贾诩则是落实到关键之处。贾诩在历史中有着“天下第一毒士”的称号,主要是他所用的计谋都上不了台面。
在他归附了曹操之后,给他出的第一个主意就是离间马超和韩遂。通过这个离间计,使得两人内乱并且争斗不止,曹操则顺势而为平定了叛乱,一鼓作气地击败了关中联军,大获全胜。
很多人觉得贾诩胜之不武,然而真实的战场上本来就是兵不厌诈的。贾诩帮曹操做事,自然要为他谋福利,这本身不存在“毒”的说法。

贾诩对曹魏的贡献还表现在谋立太子这件事上,曹操一直在曹丕和曹植当中犹豫不决,不知道要将谁立为太子。当时曹植的名气比曹丕要大很多,所以曹丕要争储君之位是没什么优势的。
曹丕找到贾诩问他要如何才能赢,贾诩让他平日里多弘扬道德、培养自己的气度,做自己分内之事,不要做违背道德的事情就行。曹丕按照他的说法去磨练自己。
后来曹操就立太子的事情询问贾诩的意见,他故意避而不答,只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两个人”。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将曹丕立为太子。

贾诩和荀彧之间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人低调,并且与曹操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荀彧跟曹操之间更像是同僚,而不是上下属关系,所以面对曹操一些不恰当的决策,他也会立即提出反对。
贾诩也是如此,就拿立太子这件事来说,他本可以直接说出曹丕的名字,但却故弄玄虚。那时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而且还跳槽过那么多次,曹操疑心病又重,太张扬肯定会被怀疑。

所以贾诩在跟曹操相处的过程中总是采取自保的策略,没什么事尽量不出门,也不结交权贵,因此他才得到重用。
当人们谈论到三国时期的谋士时,很少会将荀彧和贾诩拿来做对比,只是因为看到了他俩不同的一面,殊不知在诸多方面他们也有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