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门分两扇,进进出出一家人。一道海峡连两岸,世世代代一条根……一湾浅浅的海峡,割不断两岸同胞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日前,参加第三届“古漕新韵 千秋传承”——苏台两地青年艺术家“印象运河”美术作品展开幕式的艺术家们分别在南京和台湾隔空相聚,开启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
展会现场,参加开幕式的嘉宾和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纷纷驻足在一幅幅作品前,凝视一个个定格的美好瞬间。这场相约,让清冷的冬天也透出暖意,浓浓的温情令人动容。
心手相牵的文化之约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也是两岸艺术家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不竭的创作源头。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省委主委、江苏中华文化学院院长朱晓进在致辞中指出,“古漕新韵 千秋传承”是由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台湾北岸艺术学会联手打造的苏台两地艺术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举办两年来,苏台两地200多名艺术家在运河名城南京、无锡、苏州、扬州等地采风,感受运河文化,描绘运河风情,既深化了艺术互动交流,又增进了同胞亲情友情。
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魏晓蕾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原计划的苏台两地青年艺术家采风交流活动未能如期举办。苏台两地的青年艺术家商议,继续举办作品展览,通过云端共同见证,互动交流。本次活动从今年5月份开始策划实施,受到两地青年艺术家的积极响应,收到了一批高水平的美术作品,进一步扩大了苏台两地青年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为增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与情感认同,促进两岸和平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描摹美好的心灵之约从自然风光到都市街景,从运河人家到台湾风情,从传统书画手法到现代技法……都描绘或雕刻着艺术家心中的牵挂。对两岸许多年轻的艺术家来说,从小生长的家乡,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不可替代的依托;对家乡浓郁的情感,为作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用艺术描绘家乡的美好,和海峡彼岸的创作者交流,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尚荣--爱莲说
活动现场的一件雕塑作品,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注意。雕塑将运河刻画为母亲的形象,幼儿躺在母亲的怀抱里。雕塑的作者,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尚荣深情地说:“我希望海峡对岸的朋友看到这个作品,首先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呵护;进一步联想到我们的运河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祖国山川大地对我们的滋养。”邹煜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一的学生,从小在常州运河边长大。他的作品《印象·运河》中描绘了古朴的船只,古典的建筑,表现了运河的整体风貌。海峡对岸,邹煜的同龄人张简可筠的参展作品《心浪·顽》以海水为主题,通过线描填彩后再渲染而成,由色块的形状与彼此间的疏密,营造出海水的动向。
张简可筠--心浪·顽
切磋技艺的艺术之约虽是美术作品展开幕,但活动的现场看起来更像是好友重逢的见面会。参会的艺术家们相谈甚欢,细致地交流和品评着每一幅作品的主题、技法、色彩……活动不仅让两岸艺术家留下了精美画作,更是为大家切磋技艺、相互借鉴提供了宝贵机会。
南京师范大学国画系系主任谭雷鸣已经是第三次带领自己的学生参加交流活动了。他表示,对于青年学子来说,能够和台湾的艺术家交流,了解不同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技法,对他们的成长帮助很大。台湾艺术大学书画学系的李庭儀描绘了自己记忆中的运河,她表示,参与这次活动,能够与不同艺术家互相交流,透过描绘运河印象,保留关于水乡的美好记忆,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对江苏之美有了更深的了解。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孙影慕名来画展参观,见到她时,她正向师姐请教着色方法。孙影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能够学习同一主题下不同的选题角度和创作技法。
谭雷鸣--运河公园
畅叙乡情的友谊之约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受疫情影响,台湾艺术家通过网络参与开幕式。台湾北岸艺术学会理事长刘凤仪表示,借助现代科技超越空间限制的展览形式,不但未影响苏台艺术家双方的交流,反而更促进了彼此积极合作的情谊。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系主任李宗仁教授则表示,两年的运河采风深化了艺术互动交流,也增进了两岸的情谊。他期待疫情平复,苏台两地的艺术家再次相聚,继续这段运河艺术文化深度之旅。
在三年的交流中,来自两岸的艺术家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南京师范大学的魏雨婷已经是第二次参展,去年的活动中,她曾和台湾的伙伴们共同进行过江南水乡采风,结识了许多来自台湾的艺术家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保持联系至今。魏雨婷表示,运河不仅是传承千年文化的脉流,也是连接苏台两地的纽带,可以相互交流一些艺术的心得,虽然这次因为疫情的关系,他们没有过来,但是看到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来了一样,见画如面。
魏雨婷--运河晨韵
我们相信,疫情终将消散,春天将如约而至。让我们一起期待苏台两地青年艺术家再次相聚运河水乡!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璞
编辑:杨赟
审核:张思东潘庆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