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是服从命令亦是军人的天职。在战场上,士兵一定要遵守上级的命令,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但是有两种情况除外,一种是将领的命令有明显的漏洞。
另一种原因则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两军对阵形势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与将领沟通、传达命令不及时,极有可能会延误战机,直接导致战争失败。所以在战场上作战时,不可能时时听从将领的命令。
身为开国大将之首的粟裕,自然知晓军人作战的原则。可是在苏中战役前夕,面对上级陈毅的三次命令,他全部拒绝。难道他不担心如此行为,会导致军队内部不和谐吗?实际上粟裕大将也是担心的。
但是为了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他还是选择一而再,再而三的违背陈毅的调令。事实证明,粟裕的决定是正确的。而在粟裕三次违抗命令的过程中,毛泽东也看出了军队的一些弊端。
为了方便之后的作战,毛泽东下定决心改革军制。粟裕究竟是如何违抗陈毅的命令的?在此期间,究竟发生了何事,让毛主席清晰的认知到,当前军制的弊端?粟裕三次违令的后果又是什么?
三次拒绝换来七战七捷
解放战争打响后,蒋介石派遣大军向我军进攻。根据毛泽东制定的作战计划,由内线转为外线作战。并且任命陈毅、粟裕等共产党优秀将领,带领大部队驻守在防线上。
蒋介石在部署完毕军队结束后,凭借着从美国获得的装备、经济支持,准备大举进攻,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共产党消灭。于是他派遣大批军队,向解放区进攻。根据我军制定的策略,需要军队从山东、太行解放区向外进攻。
陈毅在清点士兵后,认为需要调派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过来支援。战争随时爆发,他当即下令要粟裕派遣军队过来。可是当粟裕收到命令后,却一反常态,不肯执行上司的命令。
粟裕认为国民党军气焰正盛,加之蒋介石自认为胜券在握。因此我军需要在苏中展开一场战争,一方面试探敌军的虚实,另一方面用胜利来鼓舞我军的士气。因此,苏中战役是十分有必要进行的。
若将华中野战军的主力部队调派离开,不利于之后的战斗。他将自己的想法向中央禀明,也告知了陈毅。陈毅也同意对方的想法,但是他依旧希望对方可以,派遣一个旅的战斗力,来帮助大军西出淮南。
粟裕收到命令后,依旧决绝了陈毅的命令。陈毅无可奈何之下,向中央告知现在的情况,并且希望中央能够劝说一下粟裕。此时的中央,正在讨论的两位将领的作战策略。
毛泽东看着各执一词的两份电报,结合当前的战争情况,他更加倾向于粟裕的方案。所以他只好告知陈毅,中央经过商议决定,华中野战军不要进行调遣。让部队在内线打几场胜仗,然后再转至外线作战,对政治更加有利。
陈毅收到命令后,只好带着大部队向淮南前进。但是在路上,他依旧担心此次的淮南战役的战斗结果。于是他再次向粟裕发电报,希望对方能够派遣两万部队援助淮南。
已经拒绝过对方两次的粟裕,这次依旧坚持自己的立场。将自己对苏中战役的想法,尽数告知中央与陈毅。陈毅看到后,也知晓了对方的战略部署,之后便不再劝说对方支援淮南了。
而粟裕也开始对华中野战军进行战前动员,先后进行了宣泰战斗、如南战斗、海安战斗、李堡战斗,皆取得了胜利。李堡战斗后,我军已经将国民党的全面“清剿”计划彻底粉碎。
但是敌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军的“清剿”计划,于是两军在丁堰、林梓等地继续展开作战。此次战斗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五个大队而结束。并且为我军撕开了深入敌后,向西作战的口子。
依旧没有放弃向我军进攻的国民党军,在之后的如黄战斗中,彻底丧失了斗志。战争进入后半段时,守城的敌人尽数向我军投降。此战也成为了,自“自卫战争”开始之后,我军俘虏最多的一次。
而在邵乔战役中,由于敌军的装备优良,与我军相差甚大,所以战斗展开的异常艰难。但是最终我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出色的指挥作战方案,成功守住城池,此战也成为了守备战的范例。
最终我军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的六个旅、五个交警大队。七战七捷带来的作战经验,已经成为了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内容。苏中战役的胜利,正如彭德怀所说的,为解放战争“开了个好头”。
三次“直陈”,尽显人格魅力
苏中战役结束后,我军面临着转变要不要转变战略的节点。经过上级领导的讨论,决定将战场引至国民党统治区内。战略进攻的初步方向已经确定下来,于是中央派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的三个主力纵队去到江南,开辟战场。
吸引国民党军的火力,帮助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展开战略行动。但是粟裕却认为,以当前的形势华中野战军,更应该在长江以北继续作战。尽力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
于是他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妥当,发送给上级部门。而在《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结尾处,粟裕特意写到:“管见所及,斗胆直陈”,以此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十分谨慎的,没有丝毫对陈毅的不满。
他的建议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毛泽东将这份电报交给周恩来、陈毅等人共同商讨。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如粟裕所愿,但是却为之后改变决策提供了依据。
粟裕带领的三个主力纵队,组成了东南野战军吸引敌军火力。但是面对是否渡江时,粟裕再一次“直陈”。这一次他先向刘邓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向中央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一次依旧再电报的结尾处写到:“是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此次“直陈”让陈毅、粟裕二人到中央驻地汇报自己的想法。并且当场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在中原地区展开歼灭战。
随后指挥豫东战役、济南战役,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加快了解放全国的进程。“三次直陈”也让毛泽东看到了军制上面的问题。并且主动提出:“盲目的执行上级的命令,不是真正的执行,是反对上级指示与消极怠工的最优办法。”
改革军制
为了更好的带领军队,方便之后的作战,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避免出现陈毅、粟裕二人之间有关军队调派的矛盾问题。毛泽东决定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进行统一规定,并且让中央军委发出通令。
首先将纵队改成军、军之上设立兵团,军之下分别设立师、旅、团、营、连、排、班。将军区分为一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军分区。解放战争进入尾声阶段,中共中央军委再次决定,变更全军编制、部队番号、以及各野战军番号。
例如将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其他的野战军也都有相对应的称号。建国之后,对军区以及部队也进行了多番调整,希望能够帮助军队建设,方便指挥作战。
结语
粟裕大将用战绩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也直接让伟人看到了当前军制的弊端,从而做出相应的优化。事实证明,无论在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立场,永远都会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时间能够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