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海市委原书记,后被调入中央工作,邓小平却对此懊悔不已

洞鉴五千年 2025-02-17 10:06:06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有着非常大的魄力以及胆识,而且他的大智慧深入人心。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而邓小平就是如此,除了有超群的战略眼光,还深知工作要全面、周密等。

在邓小平带领国家期间,极为重视调查研究,甚至将其视为永恒发展,这在战争年代就已经体现出来,尤其是在中央苏区的三年多生活中。

邓小平的胆子很大,是真正的敢做敢干,给中央苏区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他的能力还不止这些。

当年邓小平刚到中央苏区就发现问题,当地百姓之间鲜少交谈,听不到欢声笑语,见到外人更是充满戒备。

这样的反应显然是受到了惊吓,而当时的瑞金确实陷肃反扩大化的恐慌中,邓小平当即决定扭转局势,与中央开始商谈。

而在之后的日子里,邓小平挑起重担,更是不顾危险踏入“矛盾窝”,展开了近一个月的调查,最终终于查清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是因为当地地主和党员干部执行“左”的那一套规则,因此很多人被认为是“社会民主党”,之后惨遭杀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找到关键人物,发动群众揭露他的真面目,最终由邓小平出头将其揭露。

在同一时间,邓小平为了让百姓彻底放心,还宣布立即停止杀人,总之下的规定都是有利于百姓的,此后百姓人心大快,纷纷拍手称庆。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再一次挑起大梁,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考虑到上海的经济地位,于是在这里展开发展。

后来在几代上海市委领导人的努力下,上海实现了经济腾飞,其中有一人深受邓小平信任,他就是芮杏文。

芮杏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有着前瞻性的思维,后来被调到中央工作,但邓小平却后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芮杏文出生于1927年,是江苏涟水人,而那个时候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啊,他的童年饱经苦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芮杏文立下改变国家命运的志向,后来考入苏北公学,这是一所培养军政人才的学校,此后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中国成立了,而芮杏文也被派往东北,当时东北的局势很复杂,芮杏文什么都不怕,与工人同吃同住。

芮杏文在东北待了11年,期间为东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增长,1957年又被派往其他领域担任要职。

直到1985年,芮杏文的职位有了质的飞跃,出任上海市委书记,当时上海的情况不乐观,芮杏文始终不抱怨,满怀改革壮志地做贡献。

那时候上海是遭遇了资金难题,芮杏文提出社会募资和土地置换批,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但芮杏文认为这是对的,于是坚持这么做,哪怕堵上自己的人生,后来也确实解决的麻烦,上海稳定发展了起来。

到了1987年,芮杏文因工作出色被调到中央工作,政治生涯再上新高度,但邓小平得知后并不高兴,因为当时上海还有很多工程没完成。

虽然当时上海有了新的市委书记,但邓小平不放心其他人,但芮杏文已经去了中央,可见邓小平是非常重视芮杏文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