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一向季节分明的河南大地早早进入了冬天,瑟瑟寒风穿过长长的火车轨道,吹得呼呼作响。毛主席不顾冬月的严寒,连夜赶火车到郑州主持会议。
尽管舟车劳顿,毛主席依然抓紧时间处理工作事宜,向河南各地书记询问当地生活情况。
主席尤其挂念南阳广大农村的近况,为了详细了解南阳县农民的生活,毛主席还嘱咐会议组织人员,提醒河南南阳县的县委书记魏兆铭到场参会。
会议上,毛主席旁征博引,对南阳的方方面面侃侃而谈。谈到关键地方,就停下来向魏书记询问。谁知道魏书记急得满头大汗,对主席提出的问题却没法回应。
最后魏兆铭主动向毛主席承认检讨自己的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毛主席依然温和平静,说出了一番让在场人员都陷入思考的话。
毛主席跟南阳有什么渊源?为何特别关注南阳?又是什么样的问题,难倒了县委书记?
突发灾害,毛主席日夜牵挂1953年早春,天公不作美,本来该是播种的季节,南阳县地区却下起了寒霜,可愁坏了辛苦劳作的南阳农民。
这是一种罕见的气候灾害,南阳近千亩土地里刚刚种下的秧苗,都如同霜打得茄子一般。这下别说收获赚钱了,南阳百姓们这一年的能不能吃得饱都没有了着落。
毛主席一直重视农业农村,听说了这个灾情后,毛主席第一时间告诉相关人员:“土地受了灾,不能让农民的肚子也跟着遭殃。”
一时间,各地的援助源源不断地向南阳涌去,融化了霜雪的严寒。南阳人民心中温暖,重新拾起希望,纷纷不辞辛苦走进田地里劳作。南阳人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都说毛主席好,毛主席的恩情比天还大。”
亲自下田考察河南农村毛主席工作繁忙,不是在北京商讨国家大事,就是辗转全国各地实地考察。就是在这样日理万机的日常里,毛主席也不忘抽空到农村去,亲眼看一看农民的发展。
毛主席先后20多次来到河南考察,每次前往河南各县各村,主席都不只是摆摆架子,而是亲自走到田间地头,仔仔细细询问当地老乡现在还缺什么,需要国家做什么。
把时间台调回1958年8月,距离金秋收获之时只剩一个月了,河南农村出现了一道奇怪的风景,农民们个个不惧烈日,三五成群的挤在田埂上往前看。
原来前方麦田里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带着宽檐的草帽,穿着和一般农民别无二致,只是周身自带一股威严的气韵让人无法忽略。
他一边走,一边倾听身旁西装革履打扮的人说着什么,时不时的,他还会驻足仔细观察小麦的长势。
这就是前来河南农村考察的毛主席,毛主席对河南农村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问题的关心,不仅记录在党史资料档案上,还刻印在河南农村广袤的黄土地里。
说什么也要到南阳去看看毛主席人很健谈,在工作间隙常常会跟随行人员聊天。这日,在河南考察的列车上,毛主席看着火车经过一片绿油油的田地,便问身旁人员:“这是个好地方,麦子长得高,农民心里踏实,我的心里也暖洋洋的。”
一旁坐着的河南省省委书记吴芝圃回答:“我们往郑州去,这是经过南阳了。”
毛主席一听便想起了南阳受灾的情况,不禁关心道:“几年前我听说南阳受灾,很是担心,如今看到土地没有荒废,我就放心了。”
吴芝圃赶忙表示,南阳有今天,多亏有了当初主席的帮助,又仔细介绍南阳如今的发展,好叫主席安心。
毛主席听罢,不禁感慨:“诸葛亮当初就是在南阳亲自耕田,我们如今经过此地,怎么能不去看看呢?”
吴芝圃考虑到毛主席日程安排得紧,来回奔波会使主席身体吃不消,便劝说道:“南阳还没通火车,距离郑州又有一段距离,最近天气不好,乘车怕是不好走哇。”
主席很坚持:“就是要走一趟,才能知道南阳人民的困难之处。不亲自看一看,怎么知道老百姓最需要什么。”
在毛主席的坚持下,一行人在中途下了火车,改为乘汽车前往南阳。不料天有不测风云,通往南阳的公路因为货车翻倒堵塞不通,毛主席只能中途改道去其他地方巡视。
考察南阳虽然没能成行,但是毛主席对南阳的关心却不减分毫。
与县委书记面对面举办座谈会第一次郑州会议举办期间,毛主席在繁忙的会议议程中,也不忘抽空召集河南地级、县级书记举行座谈会,还特别点出,不要忘了叫上南阳县的书记魏兆铭。
各位书记们平时都在县里工作,难得有机会到北京去,更不用说见到毛主席,还要与毛主席面对面谈工作。
参会前,书记们将资料翻看了一遍又一遍,生怕说错或是说漏了什么,都想在在毛主席面前呈现最好的精神面貌。
毛主席在会上很是亲切,为了缓解大家的紧张,主席拉着各位书记的手,耐心地与书记们进行交流。毛主席也不搞假大空那一套,问的问题都是实实在在人民关心的问题。
从县里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到今年收成怎么样,从有多少孩子还没上学,到村里年轻人学了什么新技术,方方面面都是每家每户生活重点。
轮到魏兆铭,主席提起了先前南阳之行未成的遗憾,主动提起对诸葛亮躬耕的敬佩:“魏兆铭你来说说,诸葛亮的茅庐占地有多大,诸葛亮躬耕种得是什么田,他一年能养活几口人?”
这一问把魏兆铭问得晕头转向,如果问他南阳县如今有多少人,今年有多少收成,魏兆铭一定能对答如流。但是在千年前得三国,南阳是个什么光景,魏兆铭还真不知道。
魏兆铭只能老实答道:“主席,我不知道。”
毛主席向周围人询问,大家也都摇头表示不知道。主席点点头,微笑着说道:“这些事,都记载在当地的县志里,只要有心查看就能知道。”
原来毛主席有一个小习惯,每当去往地方考察时,他都会专门找来当地的郡府县志细细翻阅。
地方志不仅记载了地理面貌、风土人情,还记载着当地历史沿革。大事年表等,一个地方的社会缩影就在小小的一本县志中。
“治理一方水土,不要只看当下这一小点,要看得远一点,历史是一条长线,先辈的经历都是我们的经验。”
各地县委书记纷纷点头,怪不得毛主席每到一个地方,总能就当地的特点和典故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缘故就在于此。
毛主席看地方县志,可不单单是为了增长见闻,卖弄文学,更多是为了调查研究。
正是基于对地方志的了解,毛泽东才能在了解一个问题的历史成因,分析问题形成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完县志,毛主席继续向魏兆铭提问:“南阳如果要通火车的话,铁路该怎么修才最便利哇?”
魏兆铭并不是技术专家,对怎么修铁路心里没把握,不敢大放厥词,只好又摇了摇头。
毛主席看着魏兆铭,没有继续纠缠这个问题,而是转头问了另一个问题:“那我再问你另外一个问题,南阳县每个人平均每个月吃多少斤大米,多少斤面粉,用多少斤油?”
魏兆铭连自己每个月吃多少都没有概念,又怎么答得上来南阳县的平均水平。
魏兆铭被问得语塞,不住地感叹自己这个县委书记不够称职:“主席,我今天才知道,我这个县委书记的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毛主席连忙举手示意:“我问这些问题,并不是要让你们作检讨,县委书记称不称职,我说了不算,老百姓说了才算。”
主席感慨道:“今天座谈会,你们都准备的很充分,资料数据都很详实,我听了很高兴。但是我又有些担心,我们的县委书记,是不是太关注案头工作了,县委书记是跟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人,你不到泥土地里走一走,又怎么能知道老百姓走的是什么路呢?
毛主席虽然从未到过南阳,但是对南阳的了解关心一点也不少,这都是毛主席事必亲躬的行事方式的体现。
毛主席对南阳的问答,也提醒每一位人民公仆,为人民做事,不能只有空谈,还要掌握调查方法,亲自下到基层,才能做出真正为人民好的事情来。
毛主席宽容大度的气量,同样让在场每一位县委书记折服,魏兆铭每每回忆起毛主席拉着自己双手亲切问询的模样,都热泪盈眶。在日后的工作中,魏兆铭也谨记主席教诲,沿着主席走过的路,踏实地走好每一天。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