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时候,还没给大伙儿授军衔呢,军里就有挺多女干部选择了转到地方去干活,不过呢,也有一小部分女军官还是选择留在了部队里。她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抗日战争那会儿,还有解放战争时候加入的军队。
有些女军官的老公官职可不小,有的是师长级别,有的是军级干部,还有的在大军区任职。就拿范淑琴来说吧,她的另一半是三野里响当当的人物,陈士榘将军。
范淑琴背景也挺硬,虽说不是老革命军人,但她一早就在抗战开始时,跟着老爸走上了革命路。在搞土地革命那会儿,她老爹干的是地下党的活儿,范淑琴才11岁,就已经出来搞宣传活动了。等抗日战争一打响,她就加入了文工团。另一边,陈士榘都三十多岁了,还没成家立业呢。罗荣桓一看,就找人给他俩牵了个线,让他认识了比自己小16岁的范淑琴。
在革命团队里头,男的年纪大些,女的年纪小些这种情况挺常见的。抗战那会儿,好多有文化的女青年都积极投身到革命里来,这样一来,也帮不少干部解决了成家立业的事儿。
结婚后,我们总是聚少离多,一起养大了六个娃。由于妻子范淑琴在文工团上班,所以她总是打扮得很正式,孩子们记得,妈妈那时候挺赶时髦的。
解放后,范淑琴没选择离开部队,她继续留在那里工作。后来,陈士榘去了工程兵当司令员,范淑琴也跟着在工程兵部门干了起来。记得1952年,军队搞了个评级,那时候陈士榘是正兵团级的上将,工资能有四百多块。但到了1965年,全军开始调整级别,降工资,陈士榘变成了行政5级,工资降到了324元。那时候的范淑琴呢,也就只是个团级的待遇,每个月领着一百多块钱的工资。
说起来范淑琴的资历,其实也不浅,本该有不少晋升机会。但每次关键时刻,都被她那司令员的丈夫给拦下了,结果她的职位就一直上不去。两口子在一起过日子时,这事儿还没显得多严重。可到了晚年,两人分开了,范淑琴还是拿着团职的待遇,一个月就那么150块钱,真心不算多。有人就议论开了:这事儿真是少见,都是陈司令把你的级别给拖后腿了。
说实话,陈士榘是担心大家心里有想法,为啥偏偏是家属晋升,他怕别人背后嘀咕他处事不公。不光他有这样的顾虑,好多老将军心里也都有这个疙瘩。丁盛,以前当过广州军区和南京军区的头儿,他回忆说,他老婆是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参军的,等到新中国成立了,就跟大多数女兵一样,转到地方工作了。
到了七十年代初那会儿,广州军区的大领导们在党委会上一合计,决定让他们的另一半都穿上军装。其他领导的家属都穿上了,可丁盛偏偏不让自家那位穿。等丁盛调离广州后,他妻子还是自个儿把军装给穿上了。只不过呢,军衔级别一直上不去,丁盛自己回想起来,说是他压了妻子的晋升,到七十年代那会儿,妻子还只是个20级。后来上头有了新规定,说是那些大学生多少年没升过级的,得给调两级,这么一来,丁盛的妻子就成了18级。要不是因为这个硬规定,她可能还在20级晃悠呢。升到了行政18级后,她每个月的工资就变成了113元。
丁盛当司令员那会儿,啥待遇都是组织给定好的。到了1977年,他退了休,待遇就下来了,家里头感觉日子有点难。至于说他后不后悔拦着老婆升职,这咱也不清楚,不过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头是有提及这事儿。
从陈士榘到丁盛,他们在给配偶提升职务时,不光是看资历和能力,还有一些别的考量。虽然他们的配偶确实经验丰富,本事不小,但作为领导的另一半,在升职这条路上,还是得在某些方面“让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