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上海自贸区正式设立,也是我国首个自贸区。
一种观点认为,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而自贸港的探索则是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核心载体。
我们认为,海南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自贸港,受限于经济总量与区位条件,其试验性功能较为明显,但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相比之下,上海具备成为全球标杆自贸港的潜力。

一、上海自贸区的积累与升级基础临港新片区的示范效应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自2019年设立以来,已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根据2025年目标,临港新片区生产总值将在2018年基础上翻两番,这意味着年均增速需超过15%。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其特殊政策:如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六特”海关监管模式(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便利化等。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5150.6万标准箱,连续15年全球第一,为自贸港的物流自由化提供了硬件支撑。制度型开放2.0版方案的推进2025年上海提出自贸区制度型开放2.0版方案,聚焦投资自由、跨境数据流动、金融开放等领域。例如,推动外资班轮沿海捎带、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扩容,并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操作指引”管理模式9。这些举措已接近自贸港的“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原则,为升级奠定了基础。经济与创新资源的集聚优势2024年上海GDP突破5万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1000家,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5%9。其金融、科技、航运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远超海南(2024年GDP约0.8万亿元),是自贸港功能落地的核心优势。

二、上海自贸港对长三角及全国的战略价值重塑全球产业链与贸易网络长三角2024年进出口总值达16.01万亿元,占全国36.5%。若上海升级为自贸港,可依托“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政策,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亚太总部和离岸贸易业务。例如,通过扩大RCEP框架下的跨境数据流动和金融服务,推动长三角形成“研发-制造-贸易”一体化链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纵深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已探索跨区域制度协同,如医保异地结算、户籍互认等。自贸港政策可进一步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例如,在临港新片区试行“资金自由”政策,联动苏州工业园区、杭州数字自贸区,形成跨境资本池和技术转化平台,助力长三角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为国家开放压力测试提供样本海南自贸港受限于市场规模,难以全面测试金融开放风险。而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率先试点“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如简化优质企业人民币跨境结算流程13,为全国积累经验。2024年上海自贸区已启动1000亿元规模的先导产业母基金,若叠加自贸港税收优惠,将加速硬科技领域的全球资本引入。
上海自贸港的设立不仅是政策升级,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跳板。若2025年临港新片区目标如期实现,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海有望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科创中心”三位一体的自贸港,带动长三角GDP总量突破30万亿元,成为比肩纽约湾区的世界级增长极。
上海如果真从自贸区到自贸港,这一跨越不仅需要政策胆识,更依赖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