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决定伐吴,他命令镇军将军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建威将军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龙骧将军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等六路大军一起进攻吴国,灭吴之战拉开了序幕。
这六路大军分为六个方向进军,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渚,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司马炎任命贾充为大都督,总领全军,协调指挥。

天纪四年(280年)初,吴国的防御土崩瓦解,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最先逼近吴国都城建业的是王濬大军,因其顺流而下,所以非常快,与此同时,司马伷、王浑两路大军,也都接近吴国都城,形成合围之势。
吴主孙皓眼看形势危急,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的计谋,分别派遣使节奉书信给王俊、司马伷和王浑,试图分化他们,让他们为了争夺功劳,产生内斗,互相残杀,然后,吴国再借此机会反击,达到自保的目的。
《三国志 孙皓传》记载:王浚顺流将至,司马伷、王浑皆临近境。皓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计,分遣使奉书于浚、伷、浑。

然而,理想很圆润,现实很骨感,晋军并未因此产生大规模的内斗,更没有流血冲突,孙皓的计谋失败了。
只是,王浑在灭吴之后,向司马炎状告王濬不听命令,违反军纪,要求严惩。因司马炎曾令王濬到秣陵后受王浑调度,而王濬顺流而下时,接到王浑要求他到军中商议军机的命令后,以风大为理由,没有停船,这家伙直达建业抢了灭吴头功,因此,惹怒了王浑,故此王浑才状告王濬。
但好在司马炎比较开明,不糊涂,并没将王濬治罪。
孙皓的计谋失败后,黔驴技穷,于是,只能学后主刘禅,面缚衔璧牵羊,抬着棺材,带着太子和吴国大臣出城,向王濬投降,而玉玺则送给了司马伷。

顺便说一下,司马伷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炎的叔叔。
王濬则效仿邓艾,接受了孙皓的投降,王濬亲自解开了孙皓身上的绑绳,又命人焚烧了棺材。
而司马伷则因孙皓将玉玺送给了他为由,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京城洛阳,吴国至此灭亡。
《三国志 孙皓传》记载:王浚最先到。于是受皓之降,解缚焚榇,延请相见。伷以皓致印绶于己,遣使送皓,皓举家西迁。
司马伷这样做,很明显,也是想抢灭吴第一大功。
孙皓被送到洛阳后,拜见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并没有杀孙皓,还封孙皓为归命侯。
孙皓的归命侯爵位,比当初刘禅投降时被封的安乐公爵位,低一个等级,不过,此时刘禅早已经去世近十年了。
孙皓投降后,也善终了,孙皓于太康五年(284年)在洛阳去世 ,活了四十二岁。
而当初向孙皓献计,企图瓦解晋军的两个大臣,结局怎么样呢?
薛莹入晋后,被任命为散骑常侍,这个官职是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这也算是皇帝的亲近之臣了,不然,不会让他接近皇帝的。
胡冲入晋后,也不错,担任尚书郎、吴郡太守。
太守自然不用解释,管理一郡,而尚书郎是什么官职呢?
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在皇帝左右,协助处理政务,初入台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后尚书各曹有侍郎、郎中等官,统称为尚书郎。
这个官职,也是皇帝的亲近之臣,不然,也不会让他担任这个职务。
这两个人的结局也不错,都善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