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阳光明媚,孙权漫步于御花园中,心中却盘算着国事与人才。
突然,一阵清脆的脚步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只见诸葛瑾之子,年仅十岁的诸葛恪,被内侍引领着来到了孙权面前。
1、随机应变。
孙权抬头,目光中闪烁着对这位少年才俊的好奇与期待。
他微笑着,看似随意地问道:“你常被人称赞聪颖过人,今日问你个有趣的问题:你父亲与你叔父诸葛亮,皆是当世英才,依你之见,谁更胜一筹?”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等着看这位小神童如何应答。
诸葛恪站在那里,没有丝毫的慌乱,嘴角勾起一抹淡然的笑,几乎是脱口而出:“自然是我父亲。”
孙权闻言,眉头微皱,显然对这答案感到意外。
他缓缓说道:“哦?你叔父诸葛亮,在蜀汉那可是赫赫有名,上能安邦定国,下能平定南蛮之乱,功勋卓著,名声远扬。而你父亲,在我东吴虽也是忠诚勤勉,但相比之下,似乎并未有那般显赫的成就。你何以认为你父亲更胜一筹呢?”
诸葛恪微微欠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缓缓道来:“所言极是,叔父之才能,世人皆知,无人能及。但恪儿以为,评判一位智者,不仅要看其成就之大小,更要看其眼光与选择。我父亲,虽身处东吴,官职不显,但他深知何为明主,何为时势。他选择了追随您,与东吴共进退,这份识人之明,择木而栖的智慧,难道不是另一种更高的境界吗?”
孙权听后,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他拍了拍诸葛恪的肩膀,赞道:“好一个‘识人之明,择木而栖’!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见识,实乃我东吴之幸!你父亲确有过人之处,能教出你这样的孩子,亦是他的骄傲。”
这场对话,很快在朝堂内外传为佳话,诸葛恪的机智与聪明更是为人称道。
然而,他的“马屁”功夫,却远不止于此。
有一次,孙权设宴款待群臣,席间欢声笑语,气氛融洽。酒过三巡,孙权突然话锋一转,对诸葛恪说:“你素以才智著称,今日不妨再展现一番,让大家开开眼界。”
诸葛恪站起身,环视四周,只见众人目光皆聚于自己,他微微一笑,说道:“愿以这宴会为题,作一首诗,以表敬意。”
说罢,他略一沉吟,便开口吟道:“琼楼玉宇宴群英,觥筹交错映月明。陛下仁德如东海,东吴昌盛万年兴。”
此诗一出,满座皆惊,纷纷赞叹其才情。
孙权更是龙颜大悦,笑道:“此诗,不仅描绘了宴会之盛,更赞颂了朕与东吴之未来,真是妙极。”
从此以后,诸葛恪不仅以他的聪明才智闻名于世,更以他那恰到好处、不失风度的“马屁”功夫,成为了东吴朝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说话的艺术。
在人际交往的微妙艺术中,有一种境界,那便是以无形之语,行赞美之实。
诸葛恪便是此中高手,他的言辞,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诸葛恪深知,真正的赞美,不在于言辞的华丽,而在于能否触动人心。
他的话语,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器,虽无过多雕琢痕迹,却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其温润与光泽。
这样的说话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被尊重与被理解,从而达到了“被拍马屁者不觉得是马屁,反而听了十分舒服”的至高境界。
其实,那些高情商的人说话,一般都有3个技巧,所以到哪都受人欢迎。
3个高情商的说话技巧。
第一、移花接木。
诸葛恪在面对孙权关于“谁更牛”的提问时,没有直接贬低叔父诸葛亮或抬高父亲诸葛瑾的成就,而是巧妙地转移了话题的焦点。
他没有陷入直接的对比之中,而是从“选择”和“眼光”的角度出发,指出父亲选择追随明主(孙权)的智慧,这是一种高情商的回应方式。
它避免了直接冲突,同时展现了对双方成就的尊重和对父亲选择的深刻理解。
第二、巧妙赞美。
诸葛恪在回答中不仅赞美了孙权,还间接地表达了对父亲眼光的认可。
这种赞美不仅仅是表面的恭维,更是通过双关语(如“识人之明,择木而栖”)传达了深层的含义,既展现了自己的才情,又巧妙地回应了问题。
这种高情商的说话技巧,让人在享受赞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说话者的智慧和深度。
第三、幽默而不失庄重。
在宴会作诗的场景中,诸葛恪展现了他适时适度的高情商说话技巧。
他没有过分张扬或轻浮,而是以一种幽默而不失庄重的方式,通过一首诗既赞美了宴会的盛况,又颂扬了孙权的仁德和东吴的昌盛。
这种说话方式既体现了他的才情,又避免了过度恭维可能带来的尴尬,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尊重。
这种适时适度的把握,是高情商说话的重要体现。
3、总结。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自牙牙学语起,便踏上了语言的征途。
从最初的简单词汇,到后来的滔滔不绝,语言成为了我们表达自我、沟通世界的桥梁。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言多必失”,我们往往在急于开口的瞬间,忽略了言语的分量与后果。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以为嘴上占点便宜就是智慧,却不知,那些无心的言辞,如同锋利的刀刃,不经意间便可能割伤他人的心。
这样的“胜利”,非但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让人显得浅薄与愚蠢。
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时的口舌之快,而在于能够适时地选择沉默,用倾听和理解去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会闭嘴,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沉默的羔羊,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用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它要求我们具备更强的自我控制力,能够在冲动与理智之间找到平衡点;它也需要我们拥有更深的同理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言语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