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团结”雕像引争议,耗百亿造全球最高雕像,却被爆中国制造

焱羲和 2024-12-03 08:18:37

2018年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了古吉拉特邦“团结雕像”的落成典礼。这座耗资巨大的雕像,高达18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雕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莫迪政府将其视为印度崛起、国力强盛的象征,试图借此提升民族自豪感,巩固其政治地位。

但是这尊雕像的建成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还有人说这个象征性的地标建筑,是中国建成的。

印度的百姓非常不满,经过占地,低赔款,费尽精力最后建成的却非常的简陋,甚至还被说是中国制造,令人感到讽刺的是,这个象征“团结”的雕像,却引发了印度的各种抗议和暴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征地与补偿:民生诉求与政府承诺的背离

“团结雕像”的选址,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这座雕像的建造需要大片的土地。政府承诺会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然而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许多农民反映,他们得到的补偿款远低于预期甚至有的根本没有拿到钱。当地农民强烈不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报道在雕像落成典礼当天,距离现场不远的村庄里,愤怒的村民用牛粪砸向维持秩序的警察,以此表达他们对政府的不满。

“团结雕像”的征地问题,并非孤立事件。在印度类似的土地纠纷屡见不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与印度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的现状密切相关。大型基建项目,往往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这些土地的所有者,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农民。

他们缺乏话语权,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在“发展”的名义下,他们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最终沦为“发展的牺牲品”。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设计与制造:技术瓶颈与国际合作的复杂性

建造一座182米高的巨型雕像,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对印度而言更是如此。印度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

最初印度政府找到了美国的一家公司,负责雕像的设计工作。美国公司制作了一个1.8米高的模型,印度的设计师再将其等比例放大至3.4米,作为施工的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印度方面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

雕像的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内部的电梯、雕像主体的混凝土钢架构、以及外部的铜构件。前两部分印度还能勉强应付,但外部的铜构件,却让他们束手无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巨大的铜像,需要高超的铸造技术,而这正是印度所欠缺的。即便是负责设计的美国公司,也表示无能为力。

无奈之下印度政府只能向中国求助。最终中国江西的一家企业——江西桐青金工艺公司,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工程师运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对雕像模型进行图像录入,然后在电脑上进行等比例放大,并将其分割成6000多个部分,分别进行铸造。整个雕像使用了1300多吨青铜,完成后由货轮运至印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组装与评价:质量问题与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

尽管中国企业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铜构件的制造,但“团结雕像”的最终呈现效果,却远未达到预期。原因在于印度工人在组装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由于技术水平不足,施工不够精细,导致雕像拼接处的缝隙过大,从远处望去就像穿了一件“格子衬衫”,显得十分粗糙,与“世界第一高雕像”的称号格格不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明显的质量缺陷,迅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许多人质疑如此巨额的投资,为何会产生如此低劣的成果?印度的网络社区更是炸开了锅,各种吐槽和调侃层出不穷。

有人讽刺说,“这雕像完美地展现了印度制造的水平”;也有人将责任推卸给中国,称是“中国制造的铜构件质量太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责任在谁,雕像的质量问题,都对印度政府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原本希望通过这座雕像来展示印度的强大和进步,结果却适得其反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笑柄。

这不仅未能提升民族自豪感,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和不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物选择与象征意义:历史叙事与政治考量的博弈

“团结雕像”的人物原型,是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首任副总理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选择帕特尔作为雕像的原型,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政治考量。

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帕特尔的贡献和影响力都不及甘地和尼赫鲁。甘地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享有“圣雄”的称号;尼赫鲁是印度的首任总理,对印度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两个人物,都不适合作为“团结雕像”的原型。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在争取印度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被动近乎乞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当时的英国在二战后国力衰弱,无力维持殖民统治,印度的独立,是大势所趋,并非完全依靠甘地的努力。此外甘地已经有了一座80多米的雕像,再建一座更高的雕像,意义不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尼赫鲁虽然是印度的开国总理,但他在位期间曾发动对中国的战争,结果以失败告终,这在印度国内被视为一段耻辱的历史。因此选择尼赫鲁作为雕像的原型,显然也不合适。

相比之下,帕特尔就成了一个相对合适的选择。他虽然不如甘地和尼赫鲁那么有名,但在印度政坛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没有明显的争议点,可以作为“团结”的象征。

然而讽刺的是这座以“团结”命名的雕像,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象征意义。在印度社会,种姓制度根深蒂固,宗教矛盾突出,贫富差距悬殊,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团结”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反思与展望:从“团结雕像”看印度发展模式的挑战

“团结雕像”项目从立项到建成,都充满了争议。征地纠纷、技术瓶颈、质量问题、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都暴露了印度发展模式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宏大叙事与民生问题的冲突。“团结雕像”的建造,耗费了巨额资金,而这些资金本可以用于改善民生,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数亿印度人民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时候,建造一座世界最高的雕像,显得格外讽刺。

其次技术能力的不足,印度在大型工程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仍然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技术支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团结雕像”事件,给印度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一味追求宏大叙事,忽视民生问题,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印度需要更加务实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团结雕像”的故事,远未结束,它矗立在印度的大地上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拷问着印度的未来。

本文信源:海外网《印度“世界最高雕塑”下周揭幕 曾因“中国造”引争论》、

环球网《印度开建“世界最高”雕塑》

环球网《印度建成世界最高雕像 中国技术功不可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