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95年9月1日,美国洛杉矶一间公寓里,房门被打开,屋里静悄悄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样的气味。
有人推门进去,屋里躺着一个人,已经去世好几天了。
没人想到,这位孤独离世的老人,竟然是曾经轰动文坛的张爱玲。
一个曾经风光无限的作家,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身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甚至连她最后的遗体,都是被房东发现的。
生前她的作品被人争相传阅,死后却连个送行的人都没有。
可就在她的作品依旧被人追捧的时候,另一位同样才华横溢的女性——杨绛,却在晚年说了一句让人惊讶的话:“你们都太高看她了,我对她有偏见。”
杨绛一向以温和、谦逊著称,这样直接的评价,让人不免疑惑,她为何对张爱玲有如此强烈的看法
杨绛和张爱玲,一个生于1911年,一个生于1920年,虽然相差九岁,但都成长在那个战乱频仍、文化碰撞激烈的时代。
杨绛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学者,母亲温和贤淑,家庭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书卷气十足,从小就培养她读书、思考。
她一路读到清华,后来还去了外国留学,回国后和丈夫钱钟书成了学术界的模范夫妻。
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则完全不同。
她的祖父曾是晚清高官,母亲出身富豪之家,论出身,可谓是标准的“名门之后”。
但时代变了,清朝没了,家族的荣光也成了过去,她的父亲染上了大烟,沉迷风月场,母亲远走欧洲,留她一个人在家里和继母周旋。
她从小就学会了独立,习惯了一个人面对世界。
两人一路走来,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自然也不一样。
杨绛信奉的是“学问立身”,而张爱玲更在意“个人的感受”。
这种差异,注定了她们对彼此的看法不会太友善。
杨绛对张爱玲的厌恶,或许可以从抗战时期说起。1937年,日军攻陷苏州,杨绛的母亲带着两个女儿逃到香山,没想到战火蔓延,香山也成了前线。
就在逃亡过程中,杨绛的母亲病倒了,高烧不退,最终在战乱中去世。
远在欧洲的杨绛,得知消息时已经来不及了。
这场战争不仅夺走了她的母亲,也彻底改变了她的世界观。
她对日军的痛恨,对那些投敌的汉奸,更是难以容忍。
她的父亲也是一样,看到昔日的朋友成了汉奸,直接冷眼相对,连招呼都不愿打。
杨绛的价值观,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形成的。
而与此同时,张爱玲在上海,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她在日据时期的上海继续写作,甚至爱上了胡兰成,一个当时已经是汪伪政权文化官员的男人。
胡兰成比她大14岁,风度翩翩,满嘴才情,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
张爱玲陷入了这段爱情,甚至愿意不计一切地跟随他。
在杨绛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事。
她无法理解,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怎么会爱上一个汉奸?更别提,张爱玲并不是不知道胡兰成的身份,她只是根本不在乎。
她在文章里说:“我从未想过辩白,我写的文章从未涉及政治。”
可杨绛的母亲,就是死在这场战争里,她的家人颠沛流离,她怎么可能接受这种态度?在她看来,张爱玲的冷漠,甚至是一种背叛。
除了政治立场不同,两人的文学观也完全相反。
杨绛的作品,讲求克制,讲求节制,她的散文平淡质朴,讲究人生的智慧和厚重。
而张爱玲的作品,则充满了对人性的剖析,直白、犀利,甚至不避讳人性的阴暗面。
杨绛曾评价张爱玲的作品:“文笔不错,但意境卑下。”她觉得,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被情欲和欲望驱使的,缺乏真正的精神世界。
而张爱玲则认为,真实的人性就是这样的,她写的不过是人们不愿面对的现实。
杨绛的文学,是温润的、克制的,而张爱玲的文学,是冷静的、锋利的。
这种风格的对立,让她们的审美趣味完全不同,也让杨绛更加无法欣赏张爱玲的作品。
两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
杨绛一生低调,从不张扬,哪怕自己再有才华,也不会主动去展示。
她的书出版,甚至都是别人帮她整理的,她自己从不宣扬。
而张爱玲,从小就特立独行,喜欢穿着华丽的衣服,喜欢吸引目光。
她的小说里,有太多她自己的影子,那些孤独、冷漠、又充满优越感的女性角色,几乎就是她本人的写照。
杨绛看不惯她的张扬,而张爱玲也不会去迎合杨绛的标准。
她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注定无法相互理解。
杨绛晚年写信时,说自己对张爱玲“有偏见”,这句话其实很有深意。
她并不是单纯地讨厌张爱玲,而是从内心深处无法接受她的世界观。
在杨绛眼里,张爱玲活得太自我,太冷漠,太不顾及时代。
一个作家,不应该只是沉浸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而应该有更大的格局。
而在张爱玲眼里,文学就是文学,它不需要承担时代的责任,也不需要迎合别人的期待。
她们是两个时代的象征,一个是传统士大夫精神的延续,一个是现代个人主义的代表。
她们的冲突,不仅仅是个人喜恶,更是历史赋予她们的不同立场。
杨绛说:“你们都太高看她了。”这句话不是随口一说,而是她真实的想法。
她不喜欢张爱玲,也不会因为她的名气而改变自己的看法。
张爱玲最终孤独地死在异国他乡,而杨绛则活到了百岁,安然离世。
她们的一生,像是两条永远不会交汇的平行线,各自走完了自己的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