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
这份看似技术性的文件,实则以供应链为支点,撬动了美国长期主导的芯片霸权。
规则核心只有一条:芯片原产地仅由晶圆制造地决定,设计与封装环节不再纳入考量。
这一变化直接击穿了“美国设计即美国芯片”的行业惯例,让全球产业链的博弈格局彻底改写。美国半导体企业长期依赖“设计在美国,制造在海外”的模式。
根据2024年数据,中国市场进口的芯片中,72%由美国企业设计,但实际在美国本土生产的不足18%。
新规实施后,英特尔等在美国本土设厂的企业面临125%的对华关税,而将生产外包的AMD、高通则因“原产地”变更而享受零关税。这种差异直接反映在资本市场:英特尔市值单日蒸发120亿美元,AMD股价却逆势上涨5%。
中国此举精准利用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分工特性。晶圆制造是芯片生产中最资本密集的环节,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部分。
通过将原产地与制造地绑定,中国既承认了台积电等国际代工厂的技术地位,又迫使美国企业重新评估本土化生产的成本效益。德州仪器、安森美等美国制造商的股价下跌,正是市场对其过度依赖美国本土工厂的负面反馈。
新规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推动“中国制造”的内涵升级。
以往,芯片企业常因设计环节依赖海外技术而被诟病。如今,只要晶圆在中国流片,无论设计方来自何处,均可标注为“中国制造”。
这一变化刺激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本土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两家企业股价单日分别上涨5.9%和14%。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积累。武汉长江存储公布的232层NAND闪存良品率已达95%,超越美光同类产品3个百分点;
中国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产能占全球35%,预计2027年将提升至39%。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已从“追赶者”转向“规则制定者”。
某创业公司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其芯片设计交由台积电流片,封装测试在大陆完成,最终以“中国制造”出口,综合成本降低40%的同时规避了国际贸易壁垒。
新规引发的供应链重构正在全球蔓延。英特尔被曝将俄勒冈州工厂设备紧急转运至马来西亚槟城,以利用当地低廉的人力成本;荷兰ASML透露,中国客户2025年光刻机采购量已达美国的三倍;欧盟数据显示,中国一季度自美芯片进口量下降22%,国产采购率却升至58%。
韩国半导体协会的反应同样迅速,要求三星、SK海力士优先将流片订单转移至中国工厂。
这种“投票”的现象印证了市场的理性选择:在技术实力相近的前提下,靠近消费市场的生产布局更具竞争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正通过规则调整将需求优势转化为产业链话语权。美国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却低估了中国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中国的新规并非追求“脱钩”,而是以开放姿态重构合作框架,任何企业只要遵守规则,均可分享中国市场红利。
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的观点一针见血:“当别人把供应链当作武器时,我们选择将它变成护城河。”不得不说,中国智慧,博大精深。
意味着你做你的,我搞我的。美国要的是制造业回流,中国可不惯着你,我就喵定你回流后制造的芯片,以后卖给谁
枪毙柳传志卖国贼
美国芯片厂建好了 芯片卖给谁?卖到中国来125%的关税
中国是要告诉这些企业,不要去美国建厂,否则加关税!
说明我们高端芯片不能自给
两句话: 1、高科技技术水平固然重要,但高科技及其产品的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掌控更加重要,因为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化水平才是利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2、中国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贸易与行业规则的制定并尽可能掌握主导权。展望未来世界博弈,“得规则主导权者得天下”。
中国智慧
兔子想搞你鹰酱半导体好久了,鹰酱这次是送上门。就算鹰酱撤销加关税,兔子对认定为鹰酱产的芯片也会继续维持重税😊
柳贼瑟瑟发抖
意思就是美国生产的加税,阻止制造业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