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张学良质问“你咋跑去周恩来那了”?老部下吕正操回答高明

南鸢北斋 2023-12-08 17:24:05

文/编辑|南鸢北斋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张学良奉系军阀的核心人物和张作霖之子,经历了从辉煌到挫折、从战场到平民生活的转变。他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起伏和个人的抉择。尤其是他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的转变,及其在西安事变中的关键角色,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反映了他个人的信念与变迁。然而这位一生经历激烈变革的历史人物在美国和吕正操会面会表达什么?让小编南鸢北斋带你一探究竟。

张学良奉系军阀的核心人物,张作霖的长子,在父亲的支持下,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军阀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他的前半生可谓是显赫一时。

1928年6月日军策划的皇姑屯事件导致张作霖不幸遇害。张学良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奉系军阀的领导,成为东北三省的保安总司令。因对父亲之死深感愤怒,他决定转向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人的企图划清界限,实行了“东北易帜”。

然而面对日军的频繁侵犯,南京政府采取了被动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张学良被蒋介石派遣去“剿共”,而日军对国际调停置若罔闻,侵略行为愈发猖獗。

失望于南京政府的不作为,张学良与杨虎城联手,两次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联合共产党抵抗日军但遭拒绝。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发起了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促使其改变立场。在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下,中共中央政府派遣周恩来参与谈判。12月25日蒋介石同意了张学良提出的多项要求。

西安事变的圆满处理不仅催生了国民党与共产党的第二次联合,也为抗日战争打造了统一战线,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尽管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积极角色,但对于张学良与杨虎城个人而言,它却预示着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起伏与艰难。

在1991年的一个清晨,九旬高龄的张学良先生特意早起,精心准备了早餐,并细致地整理了自己的外表。站在镜前他多次调整衣物,希望在即将到访的重要客人面前展现出最佳形象。

此次会面的贵宾是吕正操,他应邓小平及其他中央领导的委托,特地赴美国拜访张学良。虽然年事已高,张学良仍然注重自己的外表打扮,因为这次与老朋友吕正操的重逢,不仅是数十年的友情延续,也可能涉及到他返回中国大陆的机会。

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温馨会面中,两位历经风霜的老友——张学良和吕正操重逢。吕正操怀着深厚的友谊和敬意,为张学良精心挑选了几份意义非凡的礼物:一套他极为珍爱的《中国京剧大全》、一批新鲜采摘的湖南碧螺春茶,以及一幅启功亲笔的贺幛。这幅贺幛上刻录了张学良的座右铭,昭示了他的坚毅与不屈。这些礼物不仅是吕正操对张学良深情的体现,也是对其一生坚韧精神的致敬。

在1991年5月30日下午,吕正操再次拜访张学良。这次的见面安排得十分秘密,地点选在曼哈顿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时间安排在银行员工下班后的傍晚。

吕正操首先传达了邓颖超的亲笔信,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问候。信中邓颖超代表邓小平,真诚地邀请张学良在适当时机回国探亲。张学良虽然视力不佳,但他仔细地阅读了每一个字,对于邓颖超的签名,他表示了对周恩来的熟悉和赞赏,并请吕正操转达他对邓女士的问候。

张学良沉思片刻,表示虽然渴望回国,但担心自己的动向会引发两岸政治复杂性。他立即决定给邓颖超回信,表达了自己对回国的期盼和怀乡之情。

会谈中阎明光向张学良提及上海的一位治疗眼疾的名医。张学良对此表示了兴趣,并当场宣布愿意回大陆治疗眼疾。吕正操和阎明光对此表示极大的兴奋,并保证会尊重张学良的意愿,提供所需的便利。

张学良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希望享受特权。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不举行欢迎仪式、不见记者、不接受过度恭维。他还吟诵了两句诗,表达了自己低调回乡的愿望。

在轻松的对话中,吕正操向张学良开了个玩笑,提到即便不安排媒体见面,普通百姓仍会一眼认出他。对此张学良回应道,他非常欢迎并乐意与普通民众交流。

这次长时间的谈话主要围绕新中国的发展和辽宁海城的变化。张学良还询问了邓小平等新老中央领导人的情况,并表示希望回国时能拜访中央领导人。

在6月4日举行的第三次会晤中,地点选在了中国大使馆的一处别墅。这次张学良带来了来自台湾的特产凤梨酥作为礼物。在会面过程中吕正操向张学良详细阐述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理念。对此张学良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表示愿意在余生中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出力。此外张学良还展示了一幅他新近书写的条幅,其中体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仰以及对历史责任的深刻洞察。尽管年岁已高但他依然表达了为中国作出贡献的坚定意愿。

在蒋介石对张学良实施禁足后,吕正操深刻认识到了国民党的本质。他决定携带着张学良反对日军的决心,加入共产党,以此报答家国之仇。吕正操坚守自己的信念,并凭借卓越的战功,从晋绥军的司令员成长为开国上将。因此吕正操成为了赴美拜访张学良的最佳人选。他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的回忆和话题。

1991年当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美国重逢时,二人都感动落泪。尽管平时书信往来不断,但这次相见已是五十年后的重逢。从最初的热血青年到如今的白发苍苍,两人共同经历的岁月在此刻回忆中涌现。听到张学良所提的三个简朴的条件,吕正操禁不住开怀大笑,他原以为会是一些重要的“指示”,却没想到是这样的愿望。

1905年1月4日吕正操诞生于辽宁省海城县的唐王山后村。那时日俄战争正酣,整个辽东地区陷入战火。出于对婴儿安全的担忧,他的母亲将他藏于柴草堆中。

吕正操的少年岁月充满了对日军暴行的目击与记忆。他们的家靠近南满铁路,这条铁路自日俄战争后便落入日本人之手。对日本人的深刻憎恶激发了他立志加入军队,对抗日本的决心。他原名“正言”,后来自己将名字改为“正操”,寓意着为战胜日本而训练自己。

自幼具有反叛精神的吕正操在读小学期间,勇敢地剪去了象征清朝统治的长辫。他甚至因反抗不公曾用板凳条打老师,并躲藏在河边沟渠三天。家庭贫穷迫使他未能完成小学学业,之后在一家缫丝厂当学徒。

到了1922年17岁的吕正操加入了奉军,并在20岁时成为了张学良的少校副官兼秘书。在此后的岁月中,直至1936年的西安事变,他一直在张学良的身边或其麾下任职。

在历史的转折点,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期间,吕正操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与张学良和杨虎城一同参与了这一重大事件。在事变发生时他积极与到访西安的中央代表进行沟通,其中包括罗瑞卿等重要人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吕正操的职位有所变动,他被任命为国民党第53军691团的团长。紧接着到了1937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秘密地吸纳了吕正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又一重要转变。

1942年元旦之际,冀中军区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汇聚了众多干部以庆祝新年。在这次庆祝活动中,特别的关注被赋予了三对新近结婚的夫妇,其中就包括吕正操和刘沙。刘沙年轻于吕正操13岁,自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男女平等的坚持。她在北平高中时期,就积极参与了影响深远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展现了她对社会正义的关注和热情。

在那个时期刘沙在冀中区妇救会宣传部担任副部长职务,她的活力和才华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某日刘沙惊讶地收到了一份纸条,其中吕正操表达了与她建立关系的愿望。尽管刘沙起初坚定地拒绝了这个提议,但随着两人之间的深入了解,吕正操坦率和真挚的态度逐渐打动了她。到了1941年末朱德和彭真发来电报,表示支持并赞同他们的婚姻,为这段渐生情愫的关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吕正操和刘沙的爱情故事是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共同经历风雨的历程。即便在“文革”期间,吕正操被关押在铁道部期间,他们仍然相互扶持,坚守着彼此的爱情。

吕正操在完成美国访问任务后返回北京,向上级汇报了此次行程的情况,圆满执行了国家赋予的责任。尽管大陆方面显示出了浓厚的诚意,张学良却发现返回故土的道路充满难关和阻力。遗憾的是,张学良终其一生都未能踏足大陆。

这位一度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流浪者,于2001年在美国檀香山去世,享年100岁。在异国他乡度过五十余年后,他未能实现重返故乡的愿望,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人世,这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当张学良将军去世之后,吕正操在其悼念电文中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与尊敬,称赞张学良的逝世之重大如同泰山般沉重,认为他毫无疑问地值得被誉为千古功臣和民族英雄,这是对他伟大贡献的最高赞誉。

张学良这位奉系军阀的核心人物和张作霖的长子,经历了从辉煌到挫折、从战场到平民生活的转变。他的一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章节,充满了历史的起伏和个人的抉择。特别是在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的转变以及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的关键角色,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他个人的信念与变迁。

在1991年张学良在纽约与吕正操的会面是他晚年生活的重要时刻之一。尽管年事已高,张学良仍对自己的仪表格外重视,准备迎接这位重要的老友。会面中张学良收到了邓颖超的亲笔信,并表达了对中央领导人的问候。尽管张学良渴望重返故土,但他担忧个人行动可能引起两岸政治复杂性。

张学良的一生既有对家国的深切关怀,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还展示了一个人在巨大历史洪流中的抉择与挣扎。他的去世被吕正操视为一件重大且沉重的事件,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深切哀悼和崇高敬意,称赞他为民族英雄和千古功臣,展示了对其一生贡献的最高赞誉。张学良的传奇一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个人信念和抉择的深刻反思。

1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