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国的音乐圈出现了两位天才少年,一个是钢琴演奏家郎朗,一个是指挥家舟舟。如果单从名字看,你可能对郎朗的印象深刻,而舟舟这个名字却没什么印象。
但在那个年代,舟舟可谓赫赫有名。
他是一个患有先天性智力发育迟缓的唐氏综合征男孩,智商只有30,却意外成为了国际知名的“指挥家”。
然而,当年红极一时的舟舟,如今却难觅踪影。这20多年来,他经历了什么?如今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1978年的愚人节,舟舟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寄望他能像一叶小舟,在人生的海洋中自由航行。
可命运却和这个家庭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刚满月的舟舟,就被诊断出患有唐氏综合征,俗称就是"唐氏儿"。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击碎了父母的梦想。
亲戚朋友纷纷劝说他们放弃这个孩子,再生一个。但舟舟的父母决定,要用全部的爱,陪伴这个特殊的孩子度过一生。
从此,舟舟的父母开始了艰难的育儿路。教舟舟吃饭、说话、走路,每一件事都比普通孩子慢很多。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随着舟舟渐渐长大,新的问题出现了。普通学校不愿接收他,特殊学校的学费又太高。无奈之下,父母决定让舟舟跟着父亲一起上班。
就这样,舟舟来到了武汉歌舞剧院。
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音乐的世界。每当乐团演奏,舟舟就会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他挥动着双手,模仿着指挥家的动作,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掌控全场的人。
父亲发现了舟舟的这个特点,便做了两个小指挥棒送给他。从此,指挥棒成了舟舟的最爱,走到哪儿都带着。每次乐团演出,舟舟都会在台下认真地"指挥",演出结束时,他还会像真正的指挥家一样,向观众鞠躬致谢。
就在父亲以为,舟舟只能在台下"指挥"一辈子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1995年,编导张以庆来到武汉歌舞剧院拍摄纪录片。他被舟舟专注"指挥"的样子深深吸引,决定拍摄一部关于舟舟的纪录片。
名为《舟舟的世界》
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舟舟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媒体争相报道这个"天才指挥家",各种演出邀约纷至沓来。舟舟登上了各大晚会的舞台,甚至远赴美国,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和卡内基音乐厅演出。
然而,在舟舟最红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专业人士提出质疑。他们指出,舟舟的指挥毫无节奏可言,更谈不上任何专业性。他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唐氏儿。
但在那个时候,真相和事实并不重要。大众需要一个励志的故事,需要一个情绪支撑点,需要在舟舟身上看到希望。
于是,"天才指挥家"的光环,被牢牢套在舟舟头上。
随着舟舟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商人嗅到了商机。他们邀请舟舟演出,除了指挥,还要他做一些额外的表演。父亲胡厚培起初并不愿意,他知道儿子根本不是什么天才,担心他只是被当成一个"傻子"来展览。
胡厚培当时也曾直白地对外表示:"我们陪舟舟玩,舟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家。"
他希望儿子单纯地享受音乐,而不被扭曲或者被利用。
然而好景不长,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蜂拥而至,他们瞄准了舟舟名声的商业价值,很多演出也开始从音乐的本质,演变为利用舟舟的生活遭遇博取同情,故意制造矫揉造作的煽情氛围。
在这种情况下,舟舟慢慢失去了支持,人们的热情消失了,天才指挥家光环也就不再了。
随着纷纷离去的还有狂热与掌声,他再次陷入了黑暗的环境。
就这样,转眼间舟舟就从昙花一现的明星滑落成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谁也想不到这个昔日被簇拥着的偶像如今的生活竟如此凄惨。
如今46岁的舟舟,和80多岁高龄的父亲相依为命,在深圳一家残疾人艺术团打工,月入仅有600元的低保金。
曾经风光无限的"天才指挥家",如今每天除了等待难能可见的一场表演机会,就是被父亲催着洗漱、吃饭,过着与世无争的平凡生活。
回顾舟舟的一生,有人说他是不幸的,因为他是一个唐氏儿。但更多人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胡厚培这样的父亲。
他的人生轨迹就像坐了一次坎坷惊心的过山车,从被簇拥着的巨星生活跌落深渊,但现在又正在缓缓攀登,期望有朝一日重见光明。
衷心期待他和父亲可以度过温暖的晚年,避免重蹈当年“被利用”的覆辙。同时,也希望社会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让每个生命都被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