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6月下旬,湖南湘潭县韶山冲到处洋溢着一派欢乐的气氛。
就在不久前,居住在这里的乡亲们收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毛主席要回家乡了!
对于韶山冲的乡亲们来说,毛主席不仅是他们的领袖,更是他们的亲人,毛主席此番回乡让他们既兴奋又期待。
6月25日,在乡亲们的万众期待中,毛主席,这位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家。
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和热情的乡亲们,毛主席心中感慨万千,就在这时,不远处一位瘦削年迈的老妇人冲着毛主席高声喊道:“大侄子。”
一边喊还一边向毛主席走来。
看着老人越走越近,毛主席心中不禁暗自思量道:“我该怎样称呼她呢?”
那么,这位让毛主席不知如何称呼的老妇人究竟是谁?她和毛主席又有哪些渊源呢?
长辈与同志
这位让毛主席不知道该如何称呼的老妇人就是贺菊英,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毛福轩烈士的妻子。
在毛氏家族中,参加革命并且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并不在少数,毛福轩就是其中之一。
1897年,毛福轩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源村,按照年龄来说,毛福轩比毛主席还要小上四岁,应该算是后辈,但实际上,毛福轩不仅不是毛主席的后辈,还是他的长辈。
毛福轩在族谱上名字叫做毛恩梅,比毛主席整整高出两个辈分,算是毛主席祖父那一辈的人。
在今天的人看来,这种情况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旧社会的农村,长辈比晚辈年龄小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因此,如果论起辈分和称呼来,毛主席应该称呼毛福轩为“叔爷”。
但其实,在毛主席和毛福轩多年的交往中,毛主席很少称毛福轩为“叔爷”,更多时候是称他为毛福轩同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毛福轩与毛主席同属于韶山人,虽然也是亲戚,但两人并不住在同一个村子里。
毛福轩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苦的家境使得毛福轩从小便吃尽了苦头。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毛俊明就被晚清政府抓去当兵。在一次战斗中,一颗炮弹落到了毛俊明的身边,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毛俊明不幸被炮弹震聋了耳朵,熏瞎了双眼。
清军见毛俊明已经成为了废人,就把他从军队中赶了出来,此后,毛家的重担就落到了十几岁的毛福轩身上。
为了养活家人,小小年纪的毛福轩便要承受比同龄人更多的苦难和屈辱,有一次,毛福轩砍了整整一车柴,独自一人将柴推到几十公里以外的镇上售卖,收柴的人见他是个小孩,又是一个人前来,便往死里压价。
压到最后,整整一车柴的钱竟然连一升米都买不起。
愤怒的毛福轩索性推起车子,走了几十里的山路,硬生生的将这一车柴推了回去。
一向老实本分的父亲见毛福轩如此的倔强,就劝慰他要认命,不要那么的倔强,谁知毛福轩听了这话,不仅没有认命,反而还向父亲反问道:“难道人生下来就注定有穷命,富命吗?”
没有读过书的父亲面对这个问题,不知该怎样的回答,只是一个劲的叹气,父亲的叹气声更加深了毛福轩心中的疑问。
毛福轩没有读过书,他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人会有穷有富,难道生来便是如此吗?
在毛氏家族中,毛主席算是比较有学问的人,年龄相仿的毛福轩便时常去找毛主席,向他讨教一些道理。
1922年,毛福轩被毛主席介绍到湖南自修大学的补习学院当校工,在工作之余,毛福轩还经常跟学员们一起学习文化知识,在天长日久的学习中,毛福轩渐渐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也找到了他心中一直以来的那个答案。
之后,毛福轩便被组织上派遣到了煤矿上去从事工人工作,和他一起去的还有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
也就是在这一年年底,毛福轩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从这一刻起,毛福轩就不仅仅是毛主席长辈,更是志同道合,并肩作战的革命同志。
血洒雨花台
在经历过最初的革命锻炼之后,1924年年底,毛福轩被党组织派遣回了韶山老家,从事革命工作。
第二年年初,毛主席也回到了韶山老家开展农民运动,毛福轩作为毛主席的左膀右臂,为革命活动做了不少工作。
比如,毛主席当时想在韶山办农民夜校,动员男女农民一起来学习革命知识,对此,有些农民表示支持,但还有的表示了抵触。
在20世纪的20年代,中国的封建残余思想还是十分的强大,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农民还是老一套的男尊女卑思想,因此,当毛主席要提出办农民学校后,有些农民就禁止让自己的女儿或者妻子去上学。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毛福轩主动带头让妻子贺菊英和妹妹毛霞轩去上学,正是由于毛福轩全心全意的支持,毛主席在韶山的农运工作才能开展的如此顺利。
1927年,毛主席再次返回家乡进行农民运动的调查,毛福轩陪着毛主席挨家挨户的开展工作,走遍了周围的几个县城,最终毛主席才写出了那篇大名鼎鼎的文章——《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可以说,这篇文章的问世,也有毛福轩的心血在里面。
1928年,经过前一年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后,我党在上海的机关和地下组织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地下情报人员极度缺失的情况下,毛福轩被调往了上海,开始了隐蔽战线的工作。
来到上海之后,毛福轩设法打入了国民党金山县的警察局,成为了一名巡警,凭借着多年的革命工作经验,毛福轩在警察局的几次行动中都表现的十分出色,还成功的取得了警察局长的信任,当上了分局的局长。
此后,毛福轩便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更加顺利的开展革命工作。
1930年,已经当上金山县警察局分局局长的毛福轩突然得到了内部消息,中共金山县委的负责人丁瑞章被叛徒出卖,身份已经暴露,警察局立刻就要前去抓人。
此时毛福轩想要给丁瑞章报信也来不及了,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便自告奋勇的要求前去抓捕犯人,等他带着几名警察赶到丁瑞章家门口时,便故意大声吼道:“丁瑞章在家吗?”
丁瑞章听到这声音,知道恐怕来者不善,于是就透过门缝悄悄的看了一眼,当看到门外荷枪实弹的警察时,丁瑞章立刻就明白身份已经暴漏,于是立刻从后门逃脱。
就这样,毛福轩凭借自己的机智成功的帮助同志逃离危险。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随着革命形势的愈发严峻,毛福轩的处境也逐渐的危险起来。1933年,毛福轩遭到了叛徒的出卖,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的逮捕。
当敌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弟弟之后,就想要从他的口中套取关于中共的更多信息,于是特务们对毛福轩实行了一系列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反而愤怒的斥责敌人道:“要杀就杀,不必多言。”
敌人见从毛福轩口中实在得不到有用的信息,就残忍的将毛福轩杀害于南京雨花台,那一年,毛福轩只有36岁。
游子归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千多年前,唐代的诗人贺知章在回乡之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一千多年以后,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同样也有一位游子回到了他眷恋已久的故乡。
当毛主席走下车,步入故乡,看到物是人非的家乡时,他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从1927年那次离家开始算起,毛主席已经整整有32年不曾回过家了。
正当毛主席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不远处的声声高呼打断了他的思绪,抬眼看去,是一位白发苍苍,身形瘦削的老妇人。
老妇人一边颤巍巍的走过来,一边还呼喊着“大侄子”。
这让毛主席有些疑惑不解,一时之间想不起这是哪位乡亲,更不知该如何称呼,这时,一旁的公社书记提醒道:“主席,这是毛福轩同志的遗孀,就是‘五阿婆’。”
这时,毛主席才恍然大悟。
虽然“五阿婆”叫错了辈分,称呼他为“大侄子”,但毛主席还是按照老家的习惯称呼她“五阿婆”。
亲人相见,总是分外的感伤,“五阿婆”一见到毛主席就忍不住的掉下眼泪来,毛主席看着“五阿婆”伤心难过的模样,紧紧的握住她的手,连声说道:“革命胜利了。”
一连说了几遍。
毛主席的话既是对“五阿婆”,对牺牲的毛福轩说的,也是对那些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毛家族人说的。
毛氏家族中,除了毛福轩以外,牺牲的人不在少数,以毛主席为例,毛主席的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都是因革命牺牲。
毛主席的二弟毛泽民是党内有名的财政专家,在财政工作上颇有一番作为。
1938年,毛泽民取道新疆前往苏联治病,由于意外而被迫滞留在新疆,当时,新疆军阀盛世才意欲交好共产党,并希望派遣一批共产党的干部到新疆帮助他搞建设,这得到了我党的支持。
滞留在新疆的毛泽民得知这个情况后,就留下来帮助盛世才搞建设。
但是好景不长,1942年,盛世才突然背信弃义,站到了国民党的一边,将毛泽民在内的一大批共产员关押了起来,几个月后,就将毛泽民等人残忍的杀害。
毛主席的三弟毛泽覃也同样是为了革命而牺牲,并且他还是毛氏三兄弟里第一个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1934年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后,毛主席的三弟毛泽覃留在了中央苏区继续坚持战斗,在一次部队转移的过程中,毛泽覃的队伍被敌人包围住,为了掩护同志撤退,毛泽覃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才29岁。
此外,毛主席的同族六哥毛新梅,堂妹毛泽建,还有儿子毛岸英都是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且牺牲时都很年轻。
毛主席此次回到家乡,不仅仅是为了探望乡亲,更是为了告慰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的毛家族人。
因此,我们不仅要铭记毛主席这位伟大的人民领袖,更要铭记那些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不悔的毛家烈士们。
看完毛主席回家乡的故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