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化节目,竟然搞了11年?咋做到的?

成倚贤 2025-02-24 14:22:06

11年前,谁在看这节目?

说实话,现在谁还看电视啊?

短视频刷到天昏地暗,直播间里喊得热火朝天,谁还会想起守着电视机,等着一个文化节目开播?

但你可能想不到,11年前,还真有人在默默关注着一个文化节目。

那会儿,智能手机还没现在这么普及,抖音、快手还影儿都没见着,直播也就是电视上的事儿。

你想想,2013年的时候,微信刚推出红包功能,DeepSeek的创始人还不到三十岁,刚成立第一家投资公司。

那时候,电视的影响力可比现在强多了,收视率才是王道,广告商们拿着钱排队等着往里砸。

那时候,娱乐至上的口号喊得震天响,文化类节目简直是稀有动物。

央视的《百家讲坛》都进不了科教频道的黄金档。

我记得有一次,我主持一个叫《新杏坛》的节目,每周一期,周日早上六点多在山东卫视播。

说实话,我一直纳闷,谁会那么早起来看电视啊?

结果有一次,我在共青团路边的小胡同里吃水饺,老板竟然认出我了!

他说,他们老两口晚上出摊卖水饺,后半夜才收摊,回去休息前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一期《冬至大如年》。

后来,《新杏坛》停播了,但过了几年,有些片段又在别的频道重播,甚至被剪成短视频,在网上火了一阵。

比如我和曲黎敏老师录的几期,好几个朋友还专门问我,能不能帮忙联系曲老师看病。

这节目,凭啥活这么久?

就在《新杏坛》停播的时候,山东广播电视台却推出了一档文化类节目,一直坚持到现在,这就是“国学小名士”。

说实话,这节目能坚持11年,真挺不容易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更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是主流媒体对文化的一种坚守,是齐鲁大地对文化的一份长情。

山东是文化大省,有底蕴、有条件、有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年,山东广播电视台响应号召,举办了首届“国学小名士”中华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我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和“国学小名士”结缘的。

当时我刚从新疆参加活动回来,晒得黑不溜秋的,就直接进了演播室当评委。

一开始,我对这种节目也没啥了解,觉得就是解读知识点而已。

但录制过程中,我发现这节目跟别的节目不一样,它是完全原创的,环节设计严谨,题目也特别用心,在选手比赛的同时,普及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后来的几年,我每年都去这档节目当评委,亲眼看着它不断成长。

“国学小名士”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我觉得有几个关键点:

是参与性强。

“国学小名士”不是自娱自乐,而是让大量的青少年参与进来。

每一年,山东省的各个市都会同时展开“国学小名士”选拔,还有各种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展现青少年对国学的热爱和才华。

11年来,已经有超过5000万名大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说明它的生命力。

是形式多样。

历届“国学小名士”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线下活动。

比如优秀选手进校园、大师课进校园等;电视节目走进城市、校园进行节目录制;诗词对对碰活动在各城市的地标性广场、文化中心、商场、景区、学校等场所展开。

同时,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景小剧、微短剧创作展示、征文等活动,为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近两届“国学小名士”还新增了线上趣味答题环节,得到了全省各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

只要想参与,就能找到参与的渠道和形式,这是“国学小名士”长盛不衰的魅力。

再次,是传播力强。

现在的传播,不能只靠电视屏幕,必须大小屏结合,横屏竖屏一起上,才能形成传播矩阵。

“国学小名士”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相关话题短视频在育新人客户端、山东电视少儿频道官方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多平台发起网络直播,通过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宣传活动,全网在线观看总量过亿人次。

#国学小名士#话题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量达到了1.5亿。

11年来,国学小名士相关话题的总传播量超过了百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此外,还有“国学小名士”系列研学活动等,让选手们通过生动活泼的研学课程深入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相辅相成的。

从2017年开始,山东卫视面向全国青少年,推出了青少年国学益智节目《国学小名士》,节目围绕“名士人格品格的建立”、“孟言孟语”、“稷下学宫”、“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等主题,辐射全国13个省区119个城市。

2017—2022年,连续五年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2019年、2021年、2023年三次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优秀少儿节目”。

小名士,真能成“大名士”?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国学小名士”对青少年的文化引领作用。

今天的“小名士”,就是明天的“大名士”,是我们期待的国之栋梁。

从“国学小名士”中脱颖而出的选手,现在已经有不少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

除了分数之外,我相信是文化的力量给了他们更有力的支撑,这种支撑让他们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第一届“国学小名士”高晗,现在是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在读;第三届“国学小名士”宋依璠,现在是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在读。

文化节目,还有啥新玩法?

如果让我给“国学小名士”提点建议,我个人觉得,在比赛的题目上,可以给选手更多发挥空间。

知识点只是基础,对文化的感知,独立思考的能力,对青少年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名士”不是能够多背出几句诗词、几十个名字的人。

就像张岱在《夜航船》里写的那样,有的人是“两脚书橱”,却“无益于文理考校”,所谓的“学问”没什么用处,和“目不识丁”的人没什么区别。

文化类节目,想要吸引年轻人,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得玩出新花样。

比如,可以把国学知识和当下流行的元素结合起来,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传播。

或者,可以多搞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年轻人参与进来,而不是让他们当观众。

再或者,可以尝试一些跨界合作,比如和游戏、动漫、音乐等领域结合,让国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文化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而“国学小名士”这样的节目,就是在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

我期待着今年的第十二届“国学小名士”,能够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相信未来的“国学小名士”一定会更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