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很多教师对它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是教师的脸面,和工资挂钩;恨它,是因为评上副高职称牵涉教师太多精力。
一名事业单位工人的人生逆袭
最近,我们单位一位41年教龄的临退教师评上了副高职称,圆上了自己的梦,这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这位老师原本初中没毕业就接了父亲的班,成为学校的一名工人,后来抓住了一个机会,于是“工转干”,成为一名教师,通过函授形式又获得了大专文凭。
以教师身份从事教学二十多年,但自身文化底蕴和上课水平令人不敢恭维。
其实,早在几年前,他因为从教30年就获得了直接评职副高职称的资格。可是,连续四年评选都以失败告终。
很多老师私下认为让他教学实在是误人子弟。
他的上课能力和文化基础实在太不堪了!
以后,他连续几年不再评副高职称,躺平咯。然而,最近两年,评副高职称又有新政策,他忽然又有希望了。
在学校几个老师帮助,帮他备课,一字一句教他上课,反复练习,帮他吃透论文答辩相关内容……
在学校评优会上,他放下身段,恳求大家帮一把,获得了当年考核的“优秀”指标。
一切就绪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评上了副高职称,工资大幅度提高,第二年他退休了。
争论:是教师职称的贬值,还是教师评职的人性化?
这个事情在校园内外引发广泛议论。
有人认为这是教师职称评定的堕落,让副高职称贬值了。
这种水平的教师评上副高职称是对副高职称的一种羞辱。
有人认为这是职称评定的人性化,是对农村教师的一种补偿和认可。
他们认为,?这些教师在艰苦的乡村环境中坚守岗位,?为乡村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他们的教学能力可能并不突出,?但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争论由对一个人的评价转而升级到对职称评定的评价上来,转到一个层面上来。
职称评定应该是人性化的,还是应该严格化的?
前些年,农村教师副高职称评定也是严格的,即使这些年,副高职称评定对中青年教师的标准也是极为严格的。
近年来,中青年教师副高职称评定过程中,教师可谓全力以赴。我一个亲戚,小学教师,班主任,荣誉加身,道为了备战副高职称评定。特意把婆婆接到自己家,为自己做后勤保障工作,自己则精心准备,预备半年后的大考。
五六年前,我们单位的校长经过连续四年的名落孙山,终于评上了副高职称。
作为校长,他身上的各种荣誉可以贴满身上了,可是他不上课,走的又是技术岗,一到答辩环节,他就掉链子了,所以尽管荣誉满身,也不能让他顺利晋级。
说实在的,作为教师,看到校长一次次失败,心里有点开心,嗯,实在是开心!
不是心理阴暗,不是看到别人不幸就幸福快乐!而是觉得副高职称真的有那么一点含金量,真的觉得副高职称得来不是靠关系不是靠人情就能刷来的,觉得副高职称真的带来了一种心理满足感。
后来,副高职称评定出现了人情化的一面:老教师不用努力,凭借30年教龄可以直接去评副高职称。
不需要努力,不需要做班主任,不需要写论文,不需要上优秀课……只要你熬到30年,机会就来了!
而且,一些老教师在答辩的时候,会假装紧张,假装晕倒,假装可怜……
这不是传说!
我们单位有位民办教师,教英语的,女教师,早已退休多年。当初,副高职称答辩时,她走进答辩室,恰巧晕倒了……那年,她恰巧评上副高职称了,没用答辩。那年,教师副高职称搞得正严格。
这一招到现在被广泛传扬开来:
自从允许30年教龄的老教师直评副高后,答辩的环节,有些老教师特意打扮得苍老憔悴,有的故意穿着寒碜,有的故意慌得一匹,手忙脚乱……
为了评上副高职称,各路影帝各出奇招。
结语
教师副高职称评定,究竟是应该打开一扇门,让多年从事教育却不能评上副高职称的教师都走进门,还是应该严格把好大门,只让真正合格的人走进去呢?
在人性化和科学化之间,教师职称究竟应该怎么走?
有人建议:教师职称评定什么都不用看,只看教龄!只要教龄够了,就可以评相应职称,你怎么看?
职称是玩耍教师,暴露教师自私的人性,互相伤害,暴露为了共同利益教师的丑态,不知道设置职称的目的是什么,有职称根本就看不出教师的崇高!!!
本来就不该设这种职称!你看看这些获得职称的是什么货色!
我所在学校,评上副高的老师,有半数教学能力比中、初级老师还差呢
养老金并轨了,临近退休才评上的职称有个锤子用
职称是玩耍教师,能坚持三十几年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