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接到过陌生电话?最近就有个陈女士,因为一个自称是朋友的陌生电话,轻易地把自己的钱交了出去。这背后隐藏着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对他人的信任。提到的心理学现象,让我们不禁猜想,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求助时如此容易上当受骗?想知道更多关于诈骗心理的秘密?快来继续阅读!
陌生电话近期,陈女士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她的朋友,因突发状况需要用钱,陈女士没有多想就去取现金,之后按照对方的要求将现金包好放在了指定位置。直到她回过神来,发现自己被骗,那个所谓的朋友根本没有打过电话。
心理学上,人们对陌生人的信任往往源于自身的心理弱点,对于他人的求助,我们总是倾向于无条件地相信,如果对方再适当施加一些情感压力,比如“我现在真的很需要帮助”,那么我们就会更坚定地认为,这不是诈骗,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但是不管我们多么有善心,面对陌生人发出的请求,都应该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正如这个社会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坏人,善良的人总是希望能够帮助他人,但不管对方说得多么真实、多么动情,都不能成为我们忽视警惕的理由。
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骗局。
群聊任务小王因为群聊任务被诈骗,他起初获得了小额佣金后,逐渐加大投入,最终被骗走四万多元。
和陈女士的情况相比,小王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他在最初获得佣金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一种错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决策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个人过往经历的暗示。当人们在某个领域第一次获得成功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过度自信的错误认知,从而在接下来的决策中忽视风险和危害。
小王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参与到这个群聊任务当中,但是当他第一次获得佣金的时候,这种过度自信的心理暗示已经悄然产生,并且逐渐扩大影响,让他在后续的投入中失去了理智。
直到他被告知“名额已满”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上当,但是此时他已经无法收回这笔四万多元的损失。
社交媒体诈骗手法总是在不断地翻新,受害者往往因为对陌生人的信任而受到损失。无论是电话诈骗还是网络诈骗,其实都是在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信任关系。
如果我们总是对他人保持信任,那么最终受害者一定是我们自己。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来约束。
即便这些规则并不完美,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我们要做的,就是不主动去触碰这些风险。
奇怪订单佛山多名网约车司机接到奇怪订单,乘客只让送包裹,而且地点不是指定的目的地,而是一个偏僻的地点。
起初司机们都觉得奇怪,但乘客给出的价格足够高,他们也就没多想,直到打开包裹看里面竟然是一沓红钞票。所有司机都懵了,这是什么情况?
反诈中心就在司机们沉浸在即将到手的红包里时,一个电话打了进来,内容竟然是反诈中心正在对他们进行的反诈演练。
这群网约车司机被专业人士分析得体无完肤,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找到位置,是因为拿到了详细的地址和手机号码,但是这个偏僻地点并不是真实的目的地,而是一个隐藏的地点。之所以能够让他们找到,是因为对方提前做好了准备,并且在手机上留下了明显的信息。
如果不是反诈中心的人提前通知,这些司机可能就真的被一沓红钞给诱惑到了,直到他们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无国界医师小柯是一名英国留学生,他接到一个自称反诈中心的电话,对方要求他提供个人信息,否则将无法继续办理银行卡的业务。小柯当时没有多想,就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一一告诉了对方,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差点上当。
但是因为小柯没有任何经济损失,所以他并没有很在意这个事情,也没有去举报。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疏漏和遗漏,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防范意识而小黄则因为防范意识不够强而损失了一百多万,他在网上结识了自称“无国界医师”的人,并且对方还向他展示了很多“证据”,小黄深信不疑,在对方提出需要用到“手术材料费”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转账。
在后续的聊天中,“无国界医师”不断给小黄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持续地进行大额转账。在一百多万的损失之后,小黄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但是为时已晚。
有人说,如果人类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教训,那么这世界就不会发生如此之多的悲剧。如果人类能够保持一份理性的自省,那么这世界也许会变得更加美好。
结语这篇深刻揭示了诈骗的手法以及人们心理的脆弱,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的防范意识。面对陌生人的求助,保持警惕是多么重要!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或者点赞支持,让更多人提高警惕,共同抵制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