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羊毛出在羊身上”!
从砖刀起家到百亿帝国,张宏伟用“先干活后收钱”的承诺敲开了命运之门,巅峰时期身家超过300亿元,一度成为东北首富,可他却在资本游戏中编织了161亿的虚假交易。
3月16日,监管部门的一则公告将其四年的造假曝光在阳光之下,张宏伟打造的商业帝国“东方系”轰然倒塌,13万的投资者在信任的废墟中惊醒时,早已为时已晚。
那么张宏伟究竟是怎么在四年的造假中瞒住所有人的呢?13万股民的损失又该由谁来弥补呢?
农业龙头凉凉
每次有企业造假套现的事情被曝光的时候,首先受到批评的不是始作俑者,也不是造假的企业,而是证监会的监管不力。
上市公司造假,将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有多少投资者都在资本的市场上被“割了韭菜”,对这种企业的反应大也是难免的事情。
然而,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的造假行径是“零容忍”的,对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上市公司,严格执行相应的退市制度。
并且坚决将“害群之马”清退出市场,让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投资者造成更大的损失。
去年6月份,监管部门就从东方集团披露的财报中看出了端倪,随即对东方集团立案调查,经过大半年的查证,证监会在今年的2月份通报了对东方集团的调查结果。
报告中指出东方集团在2020年到2023年四年间,财务情况严重不实,涉嫌重大的造假行为,将会触发市场的退市机制,强调会加快查证进度,依法对企业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
在这之后,东方集团的股价连续五天一字跌停,市值更是蒸发了将近50亿元,到了3月份,证监会一纸公告,对东方集团的四年造假处罚落地。
四年的造假,东方集团虚增了161亿的利润,12.9万股民的利益受到侵害,影响很是恶劣,证监会将东方集团列为了典型,集团的多位相关负责人累计受到3900万的罚款。
创始人张宏伟更是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要不是李嘉诚出售巴拿马运河的事情闹的这么大,估计现在呆在热搜榜上的就是东北前首富张宏伟了。
那么张宏伟是怎么成为东北首富的呢?四年的财务造假又是怎么做到的天衣无缝呢?
东北前首富的发家史
张宏伟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他四岁的时候,父亲被下放到了农村,生活条件两级反转,全家陷入困境,饱尝生活艰辛的张宏伟,立志一定要出人头地。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农村生活期间,张宏伟结识了被下放的土木工程师,他深知学习一门技术是谋生的关键,当即决定拜师学艺。
1978年,24岁的张宏伟带着700块钱和50个农民兄弟,跑到黑龙江搞了一个建筑队,他们人生地不熟,很难接到订单,张宏伟“先干活后收钱”的承诺,终于为他们打开了市场。
没过几年时间,张宏伟的建筑队就出了名,还创造了7天盖一层楼的“中国速度”,甚至还得到了人民日报的点名表扬,这个含金量想必不用多说,他的建筑队拥有了接不完的订单。
到了1994年,东方集团成功在上交所上市,成为黑龙江第一家上市公司,那时候马云还在当英语老师,马化腾刚刚上初中。
公司的上市激发了张宏伟的野心,他开始扩充自己的商业版图,金融、能源、矿产、房地产、港口、粮食等领域,他都有涉足。
这些公司也在资本市场上形成了“东方系”,而张宏伟成为了控制四家上市公司的资本大佬,当时,李宏在当地的名声很大,不仅是建筑行业的大佬,还有着“民生三巨头”的称号。
巅峰时期,张宏伟的身家一度达到了300亿元,被称为东北首富毫不为过,财富膨胀的同时,张宏伟的虚伪之心也在膨胀,甚至说过:“这个世界是资本的江湖,不是实业的江湖”。
堕落
张宏伟作为公司的实控人,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他通过东方集团将16.4亿元的存款存入关联方东方财务公司,随后资金被转移用于大股东融资或债务偿还,形成资金闭环。
还通过质押东方集团、民生银行、锦州港等股权套现,累计质押比例超82%,套现资金用于填补债务漏洞,掩盖流动性危机。
在2020年至2023年间,通过虚构农产品贸易链条、空转循环交易等手段,虚增营业收入共计161.3亿元。
最经典的一招就是“空气卖粮”,公司伪造大豆购销合同,同一批货物被反复倒卖5-6次,这种“空转”交易无实际货物交付,仅通过合同和资金流水制造虚假业务规模。
公司通过虚增收入与成本的同时,人为调节利润指标,例如,2020年实际亏损57亿元,但通过虚构利润被粉饰为盈利42亿元,虚增幅度高达300%。
公司还通过少计负债、虚报资产价值等方式,将真实负债率从82%降至55%,具体手段就是不披露部分关联方借款及银行贷款,并通过关联财务公司转移债务压力,隐藏实际偿债风险。
在财务危机期间,东方集团多次通过“海水提钾”“国资接盘”等虚假概念炒作股价,吸引散户接盘,转移市场对财务问题的关注。
如今东方集团的退市已经成为定局,然而,在退市过程中,投资者的赔偿救济机制在持续完善,路径也越来越丰富,2.9万名股民或许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挽回自己的损失。
结语
东方集团的崩塌不仅暴露了长期系统性造假的恶果,也反映了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掩盖经营风险的乱象。
在暴露了民企治理缺陷、审计失职及投资者盲目追崇“资本神话”的风险,也为监管强化“穿透式审查”和“立体追责”提供了典型案例。
信息来源:
登载于金融界2025年03月18日关于东方集团财务造假四年虚增营收161亿 与高管被罚3900万 张宏伟终身市场禁入的报道
登载于四川观察2025年03月17日关于东方集团四年虚增营收161亿,强制退市程序启动,十余万投资者如何索赔?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