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皇位接班人的传承,一直都秉承着三个原则,即立长、立嫡、立贤。
前两者接班人的身份很容易确定,无非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立贤”的标准就很难量化考核。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大多数皇帝都是百子千孙。在众多皇子中,想要选出最贤能的一位,想必是根本行不通的。
皇帝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对皇子们的宠爱程度,本身就做不到不偏不倚。自古以来前朝与后宫向来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大臣们也很难做到持正不阿。
因此,自古以来为了防止在皇位继承上发生争执,基本上秉承都是“嫡长子继承制”。
那么,为何唐朝的李渊和明朝的朱元璋,明明都严格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为何最后都乱了呢?
首先说一说唐朝的李渊。
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李唐的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官拜尚书令,光禄大夫等等,后来因为在平定刘黑闼、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的战役中,立下卓越战绩,更是被册封为“天策上将”,这赫赫战功,怎能不让太子李建成害怕呢?
难道李渊看不出来,李世民作为秦王的功绩,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这对江山基业的稳固不利吗?
老谋深算的李渊一定能看明白,不过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因为唐朝建立初期,各个地方的割据势力都不容小觑,任何一场战争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唐朝的灭亡。
在关乎到国家存亡的战役面前,李渊考虑的是怎么打胜仗,至于哪个儿子压过哪个儿子一头,这都是无关轻重的。
那么李世民为何非要策划“玄武门之变”呢?
我认为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李世民的身份也很尊贵,是李渊的嫡次子,和李建成相差无几。
李世民的赫赫战功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那是手底下一大帮兄弟,在刀尖上舔血挣来的。李世民功高震主,已经成为事实。假如李世民真的甘心只做秦王,那么李建成登基后,真的能放过他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李世民倒了,他的手下能有好日子过?可能不掉脑袋就算是好的结局。因此在“玄武门事变”爆发前夕,李世民集团和李建成集团的关系已经恶化到极致,这两个集团的矛盾早晚有一天会一触即发。
只不过因为李世民这个人既有谋算的心机、也有狠辣的手腕,这两个集团在没有发展到爆发团战的情况下,李世民就大获全胜。
明朝的朱元璋又是另一种情况。
朱元璋心目中的接班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长子朱标。 没想到朱标是一个短命的人,竟然走到了朱元璋的前头。
唯一的继承者没了,这对朱元璋是致命的打击。这个时候皇位无论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还是传给朱标的儿子,都会有人不服气。
如果传给自己的儿子,应该传给哪一个儿子呢?这又是一个难题。朱元璋再三权衡之下,决定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因为这样的决定,似乎和最初的预定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朱允炆提前几年当上了皇帝而已。
可是事情往往就是这个样子,明明是同一件事情,顺序错了结局就会大相径庭。
朱元璋将朱允炆册立为皇太孙之后,不但细心栽培朱允炆的帝王之术,而且还提前替朱允炆收拾了很多不听话的臣子。
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基本上把不听话的将军铲除得所剩无几了,没想到这给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其实跟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有本质上的区别,李世民属于纯粹主动出击,朱棣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动出击。
一开始朱棣并没有想举兵。在朱棣看来远离朝廷,在北平做一个逍遥王爷,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朱棣看到自己的兄弟一个一个地被收拾,又不甘心自己也步入兄弟们的后尘,再三思量后才决定发动靖难之役。
因此可以说朱棣的谋反,既有朱棣的狼子野心,也有朱允炆在政治手腕上的不成熟。
记得电视剧《知否》中,在盛家学堂上,先生给出的策论题目是“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
大家争论到最后,明兰在学堂上说了一套“纯臣论”、
意思就是谁人贤能谁人昏庸,这是一个无法下定论的事情。但是长幼嫡庶,却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如果庶子是一个真正有贤得的人,就不应该为自己的私欲,而毁灭整个家族。而嫡子掌权,就应该有能力约束庶子。
说白了就是你是什么身份,就要安安分分地做什么身份的事情。
但是像是这样的“纯臣”李世民做不到,朱棣也做不到,也许这就是人性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