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曹操真说过么?

诗珊谈历史 2025-03-15 04:01:41

《十八路诸侯》第58期

不应征的曹操,既然决定了不接受董卓的好意,坐到董卓这条船上。这时候,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逃,赶快逃离京城。董卓这人也正是看人下菜碟的主。袁家兄弟逃跑的时候,都没有发通缉令。可曹操不当自己任命的官职就发了通缉令。从曹操中牟被捕的事情看,董卓不但发了曹操的通缉令,在这个通缉令上还有曹操的画像。

图1、被通缉的曹操

董卓这样通缉曹操,三国演义里给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就是曹操想借献刀的名义杀掉董卓,被董卓识破,然后才遭到通缉的。但显然曹操献刀的事情,在历史没有真实发生过,曹操也不会蠢到那个地步,以为杀掉一个董卓,就万事大吉了。曹操献刀的事情,与曹操跑到大宦官张让屋子里,然后翻墙逃跑的事,有那么一点相似,但性质可完全不同。

那董卓通缉曹操的理由是什么?显然曹操是入了董卓法眼的,董卓也看到如果曹操不为自己所用,必然是个威胁。而且对曹家,董卓心里显然没那么多顾忌。再往深推测,可能和时局有关,这时候,反抗董卓的声音,可能在关东已经开始,董卓显然不想让曹操轻易的跑到敌方阵营中去。

图2、逃跑途中的曹操

董卓通缉悬赏自己的事,曹操一定也知道。正是因为知道,所有紧张,才发生了之后杀死吕伯奢一家八口的事。更有了因为三国演义加工,为大家熟知的曹操的口头禅“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三国演义因为曹操奸臣、大白脸这个角色定位,进行了深度的戏剧加工,与真实的历史史实有很大差别,我们回到真实的历史情景里,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操逃出洛阳之后,一路向东而行,计划先回到自己的老家谯(今安徽亳州)再说。在东归的路上,曹操路过成皋(今河南荥阳)。在成皋,有曹家的一个老熟人吕伯奢,于是曹操就带着跟随自己的几个人去了吕伯奢家借宿,不过吕伯奢不在家。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被记录在三个地方,有三个不同的版本,而且同时被裴松之引用。

图3、曹操怀疑有人要杀自己

在王沈的《魏书》里是这样记载的:“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在魏国人做的传记里明显是向着曹操,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们想劫持曹操,曹操才杀人的,于情于理显然不能让人信服。

我们接着看《世说新语》里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比较起魏书来,曹操因为疑心吕伯奢儿子们接到了董卓诏令,所以才杀了吕伯奢家八人。于情于理,算是能说的通。

图4、杀了吕伯奢一家的曹操

我们再看《孙盛杂记》中的记载,“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这个版本和《世说新语》里的基本一致,只是添加了一些具体的情景描写——闻其食器声,当然最关键的是加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惊天动地的话。易中天品三国对这事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我们所理解的“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之间意思的不同,特别强调了在说这句话之前曹操的表情——凄怆。曹操显然不是高兴自豪的说,而是悲伤怀疑的说的,在《孙盛杂记》的记载中。

对比分析一下这三个版本,可以看到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事,肯定是发生了,而且大致的情节,和《世说新语》描述的相像。《魏书》的说法太牵强了,而《孙盛杂记》情节和《世说新语》相仿,但明显加了不少演义的成分,特别是曹操说的那句话。可从文学脚本的角度看,《孙盛杂记》明显是一个更好的脚步,也更吸引人,自然也更为大家熟知。

图3、曹操杀吕伯奢

而三国演义的版本,明显是在《孙盛杂记》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而且添加了陈宫、吕伯奢两个人物,还有了曹操在回来的路上碰上吕伯奢,把吕伯奢也杀了的情景。让曹操的残忍无情,更直接更露骨。但真实的历史可不是这样。

这时的曹操,慌忙离开京城,一路被通缉令所困,警觉性高是自然而然的事。吕伯奢家里的几个儿子,是否真的有拿住曹操去交给董卓的举动不可知,但明显让曹操产生了怀疑。在不是你死就是我生的困局中,是个人都会有曹操的一样的举动的。不过无论如何曹操是错杀了吕伯奢一家,接下来曹操还有面临更凶险的事情。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