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恩情埋单,用温暖书写人生

吴仁琛说 2025-02-05 17:56:13

那个冬天,青石沟的风寒得刺骨、无情得似刀。房屋早已破旧,窗纸在凛冽的北风中“哗哗”作响,屋里仅有的家具是土灶和几块木板拼成的桌子。然而,这里却书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故事。

大伯和二叔倚着炕边抽旱烟,他们小声商量着如何安置那个突如其来的孤儿——也就是七岁的我。父母因抢修被洪水冲跨的桥墩遇难,从那天起,我成了没有人管的孤儿。正如成人口中的那样,我的命运,彻底变了。

村子里的人谁都明白,大伯家四个孩子早已让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二叔家五个孩子更因此穷得“揭不开锅”。两个叔叔最终都摇着头叹气,“养不起啊”。

是那一瞬间,表嫂赵秀兰站了出来。她是母亲的堂妹,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在隔壁村生活。她抬头微微一笑,轻轻说道:“春梅,别怕。从今天开始,你就跟嫂子过吧。”

生活的重担,爱却不曾缺席

跟随表嫂回到了她家,家徒四壁,一锅炖饭间杂几块干红薯。这便是嫂子家唯一的温饱来源。可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为我缝新衣,分出自己的口粮,甚至夜里在炕边轻声嘱咐年仅10岁的大儿子:“你妹是家里人,以后多相护。”

每个早晨,我总能听到她扫炕烧火的声音。一个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屋内忙碌,为我准备好一碗热气腾腾的饭,轻声催我去上学,用手拍一拍我的头顶,告诉我:“春梅呀,我们穷,可是好好读书才能改变这一切。”

村子里的风言风语从未少过,但嫂子的微笑从未消失。有人讥笑,“这孤儿终究是别人的,她对你很好也不过是暂时。”而回家的路上,表嫂依然晒着腼腆的笑容,不紧不慢地教导我:“人活着,图得就是个问心无愧。”

人生起伏中的“致谢”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长大了。靠着嫂子的支持,多年后我终于走出了青石沟,成为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我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每个月寄回家的钱从未间断。又一次回到嫂子身边,我偷偷瞧看到她存着的银行本子,上面记录的是我曾寄来的点点滴滴,还有嫂子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就想着你以后用得着,留着安心啊。”

嫂子的一生写满了苦难,但她用母亲般的温柔,为我点亮了本可能荒芜的人生。这份从困境中生出的恩情,让我铭记至今;而她那些轻声的叮嘱,“春梅,吃饭”,则成为了我无数个繁忙都市中的温暖回忆。每一个她为我挑的柴、缝的衣仿佛诉说:人如春梅,能在冬天绽放,是因为大地不曾放弃呵护过它。

岁月可以模糊记忆,却永远模糊不了嫂子这份无私恩情。或许正如她所说:“人活着,总是图个心安。”在嫂子的眼中,这颗孤儿的“白狼心”,最终没有辜负她最初的温存教导。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