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兵团选司令,毛主席2次否决陈、粟建议,却另点一位大老粗

幽林听泉弄弦 2024-12-11 21:18:28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战事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参战双方都卯足了劲儿去打。

作为解放军王牌的华野兵团,自然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为了更好的发挥华野兵团的作用,陈毅和粟裕两位首长向中央建议选司令,并且提出了参考人选。

不过,毛主席最终的选择却和他们的建议不一样,而且令人感到意外。

陈毅粟裕二人心中可以担任司令的人是谁?

毛主席最后又敲定了谁?

孟良崮战役,这是解放战争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战役。

经此一役,国民党反动派看到自己的精锐被灭,痛定思痛,决定调整思路,这也给解放军制造了更大的挑战。

因为华北大地战略面积太广,所以华东野战军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集团优势,必须要做出系统部署,把华野分成东西两个方向进行分工。

当时的华野东线兵团和西线兵团,就是这么来的。

东西两个部分分出来之后,二者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

国民党反动派肯定会根据我军的策略进行调整,东线兵团的主要任务就是留守山东大地,把胶东作为重点,守好华北的战略腹地。

相比较而言,西线兵团的任务就更加复杂。

他们不仅需要纵深推进,还需要支援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一带做好阵地工作,与其他兄弟部队进行战略合作。

两大兵团承担的任务不同,所以在选择指挥官的时候,首长们的考量也就有所不同。

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作为华东野战军的定海神针,在人选方面很有发言权。

两个人认为,陈士榘是个不错的人选。

军事经验方面,陈士榘是华东野战军内部资历深厚的将领,而且也是陈毅和粟裕的老部下。

两位首长对他非常了解,也认为他能够担得起这样的重任。

指挥经验方面,陈士榘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在过去的战场上也不乏果断决定挽救战局的有效举动。

正是基于对他优势的认知,陈毅和粟裕才会主动对中央提建议。

可是对于西线兵团的司令,毛主席却不一样的看法。

陈士榘当然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的能力,赫赫战功足以证明。

可是如果让他来承担整个西线兵团作战的重任,毛主席认为可能还不够。

如果非要在东西两大兵团中分个主次,那么西线兵团的所面对的局面,可能更主要,也更复杂。

所以毛主席的看法是,由粟裕大将亲自带队,带着西线兵团完成中央部署的战略任务。

粟裕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型将领,他打过的大仗和硬仗,那是掰着指头也数不清的。

军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粟裕的能力,更没有任何一个力求胜利的战士会违背粟裕的命令。

粟裕不仅能够完成西线兵团的任务,还能稳得住兵团大局,而这正是中央需要看到的结果。

毛主席的判断合情合理,而且粟裕大将本身也对战场大局放不下,他当然不会推辞。

不过要让他上任,他还有个条件,那就是得让陈毅元帅跟着他一起走。

陈毅和粟裕两个人在华东野战军搭档多年,默契十足,别人是怎么比也比不上的。

虽然粟裕在军事指挥方面说一不二,不过他天然的把陈毅看做自己的支撑,有的时候对陈毅甚至有些依赖。

他是个心思非常纯粹的将领,一门心思只扑在战争中,对很多事情都不熟练,不精通。

所以华东野战军的顶层设计方面的内容,几乎全都得靠陈毅来把关,他在前方南征北战,也得依靠陈毅为他做后勤保障。

所以只有和陈毅元帅一起,粟裕大将才能心无旁骛的投入战场。

毛主席提议,两位当事人同意,西线兵团的司令以及指挥层就这样确定下来。

东线兵团的情况,就更有意思了。

如果说西线的任务是战略联动的话,那么东线就需要空防结合。

东线兵团需要守住我军已有的战斗果实,与此同时尽量突破,把整个山东收入囊中。

东线兵团的司令员也一定要有相当独到的战略眼光,并且敢打,敢拼,敢啃硬骨头。

陈毅粟裕二人心中同样有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谭震林。

在发给中央的电报中,两位首长还联合提出了这个建议。

谭震林同样也是他们的老战友,为人做事十分认真谨慎,不仅在政工工作上具有相当大的成就,在军事指挥方面也是不遑多让。

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有五位成员,其中之一就是谭震林,因此相信很多朋友对他都不会陌生。

虽然谭震林的本职工作是政委,但他的能力却不仅仅止于政委。他接受过革命实践的检验,也完全能够扛起大旗。

让他来担任东线兵团的一把手,整个兵团的心能够更好的凝聚在一起。并肩战斗过的人,当然对彼此更加了解。

不过很可惜,对于陈毅和粟裕的建议,毛主席还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谭震林当然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综合人才,这一点毛主席也不会否认。

不过,在毛主席看来,谭震林更大的优势其实还是在政治工作当中,由他来担任政委是再合适不过的。

他当然也可以指挥军事作战,不过比起那些经验更加丰富的老将,他还是适合在自己最擅长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

正所谓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只有尽可能的发挥出比较优势,解放军的胜算才会更大。

因此相比起谭震林,毛主席的心中还有个更加合适的人选,此人是战士们心中的大老粗,同时也是大伙儿非常信服的将军。

更关键的是,这个人胆子不小,曾经还敢和毛主席叫板,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许世友。

许世友武林出身,大字不识几个,不过,他是个相当难得的硬脾气,不管是顺风局还是逆风局,他都能打,而且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他甚至还能被激发出更大的潜力。

华北平原,山东半岛这一带,是中央非常重视的战略要塞。

因此如果要守住我军的优势,那就得让一个能够撑得起大场面的将领,更关键的是,这个将领还得有顶尖的军事思维,因为留给他的容错空间几乎等于没有。

所以让许世友担任东线兵团的司令,让谭震林来当政委,两个人强强联手,相互配合,东线兵团才能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后来的战斗结果也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无比英明。

解放山东的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进程中都堪称经典,许世友和谭震林的配合,更是挑不出一点错来。

知人善任,让更适合的人去更适合的地方,这是一位领导者必备的能力。

从领导革命队伍发动武装斗争开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主席都是这样的人。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期间,他对于战场将领的安排,他的点将策略,都只能用让人叹为观止来形容。

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哪怕本人不亲自到达战场,他的决策也能够对战局的结果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而且,一旦决定了将领人选,毛主席就能充分相信对方,给出便宜行事的权力,真正做到了尊重战场,尊重人才。

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刻,天降一位伟人,用智慧的眼光看透世界,带领中国人民走出黑暗。

拥有这样一位革命导师,这正是中国的国运。

参考资料:

[1]寇晓东.“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毅与粟裕[J].党史博采(上),2018,(06):41-45.

[2]王光绪.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指导艺术[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04):143-93.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