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真假难辨只好找专家帮忙

文化启智门 2025-03-20 21:39:35

他轻轻合上书本,目光滑过书脊上印得清晰的“生活、读书、新知”。

17年前,他读过金庸的许多作品,但从未见过这套传说中的三联版。

如今,这30元购入的“宝贝”却让他陷入了真假难辨的困惑之中。

17年后的回忆:寻找绝版三联版金庸小说

2002年,我第一次接触金庸小说,那时正是迷上武侠的年纪。

打开书,江湖侠客的世界瞬间把我吸引住了。

可惜,那时三联版金庸小说早已绝版,这套书在我的印象中就像一段缥缈的往事,只能听说,未能亲见。

时间流转,17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对这些小说充满了兴趣和怀念。

尽管当时的我还是只听其名,却连这套书长什么样都不太清楚。

听说这套书现在市面上非常罕见,正版书尤为难觅,价格被炒得很高,甚至一本好品相的书要价300元。

我心想,与其盲目下手不如先做功课。

真假难辨:警局馆藏的三联版金庸

当时,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书,没几天就相中了这套《碧血剑》。

这套书标注很完整,还让我十分心动的是,价格低到仅需30元。

书图片看着也不错,不过我还是保持着一丝警惕。

这套书主要有几个令人犹豫的地方。

两本都是锁线装订,而网络资料说的下册应该是胶装。

版权页虽然清晰,但字体印得略粗。

最令人放心的却是在扉页上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上海市公安局图书室的蓝色菱形章,这大概是公认的正品象征吧。

我虽不是专家,但想着公安局里的书总不会是盗版,于是怀着侥幸心理下单了。

书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与这套书“亲密接触”。

整体书相还不错,封面是山水画,色调正,纹路细致。

扉页和书口上果然盖有上海市公安局馆藏章,纸张厚实,但颜色有点分布不均。

印刷有时粗有时细,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令我更是摸不着头脑。

我的妻子还在一旁提醒我别被假书骗了,要慎重一些。

这让我更加纠结了。

专家鉴定背后的故事:三联版金庸的鉴伪技巧

好在我求助于书友圈子,通过他们认识了一些金庸收藏大家。

多亏这些专家识真辨伪,才解了我这颗悬着的心。

他们告诉我,并不是所有三联版《碧血剑》下册都是胶装,只是一版一印到三印才会是胶装,四印之后也改为锁线装了。

“黑白无常”这个说法在一版四印中更为明显,纸张忽黑忽白,印刷不太均匀,这在九几年的印刷技术下实属正常现象。

我听完之后心里长舒了一口气,竟然自己在万千本假书中找到了真品,还是非常幸运的。

淘书之旅:首战告捷后的新发现

确认这套书为真品后,我总结了些经验,也从书友们那里学到了更多鉴别技巧。

比如辨别真伪最重要的是看版权页,正版版权页的印刷清晰,排版均匀,不带有一丝模糊。

而“生活、读书、新知”三个词的字体分别出自不同书法家之手,这也是高仿难以完美复制的地方。

当然,查看三联书店标识的三个小人印刷是否清晰、各有层次,也是鉴别的一项重要标准。

带着更强的信心和经验,我继续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书。

首战告捷后,我接连找到几本好书,其中有的是真品,有的假货难辨,不过大多都能给我带来不少新发现。

这些书有着各自的故事和印记,好像每一本书都是在向我诉说一段历史。

结尾:

在这一路的淘书之旅中,我不仅拓宽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每本书都带着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无论是正版还是伪造,它们都是我追寻三联版金庸小说路上的一部分。

通过这些经历,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看似简单的事物,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历史和细节。

正如这些三联版金庸小说,不只是外表的光彩,而是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工艺。

珍藏这些书,不仅是对作品本身的热爱,更是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历史的敬畏。

最重要的是,这些书籍带来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日子的期待。

每次翻开一本书,就像重新打开了一个尘封的旧盒子,里面装满了珍贵的记忆和未解的谜团。

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能找到更多这样的“珍宝”,继续我的淘书之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