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不择手段地害死太子,并逼迫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重耳逃到楚国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感激不尽。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 重耳回答说:
“楚国富饶,什么都不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假如真的有那一天,我希望与楚国永远和睦相处。”
然而,楚王说:“列国争霸,也说不定有一天楚国会与晋国交兵,公子你怎么办?”
重耳老老实实地回答:“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意思是说,他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
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叛乱者,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他整顿朝纲,发展生产,使国家逐渐变得强盛起来。
然而,楚王仍然怀有称霸中原的野心,并想先消灭宋国。宋襄公便派人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与群臣商量,决定不直接与楚军交锋,而去讨伐归附楚国的卫、曹两个小国。重耳派先轸为大将,攻克了卫、曹两国,并俘获了这两国的君主。
楚国大将成得臣得到消息,只好暂缓攻打宋国,并派使者见晋文公,表示其意不再伐宋,希望晋军能退出卫、曹领地。晋文公接受条件,让卫成公和曹共公复国,但要求他们从此臣服晋国。
然而,成得臣却丝毫听不进去,说:“他知道不敌我军,于是胆气尽丧,你们都给我追,不要停下!" 楚军追到城濮,与晋军相遇。一场恶战已不可避免了。
在此之前,晋军大将先轸已巧妙布阵,在许多险要地段设下埋伏,将楚军切为几段。首尾不能相顾,终于大败,损失惨重。成得臣只得拔剑自刎而死。
晋文公因城濮之战声名大振,终成一代霸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退避三舍并不是软弱或怯懦的表现,反而可以化解战争,保护人民的安全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