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从1365年,通过“鄱阳湖之战”,一战将陈友谅六十万倾国之兵击溃,杀掉陈友谅,顺势吞并陈友谅所有的地盘开始,就已经成为起义军中最庞大的一股势力,没有之一。
朱文正是朱元璋唯一的一个侄子,又在洪都一役一战成名,亲情加大功,明朝一旦开国,他必能富贵一生,但最后却因为背叛朱元璋落得个终身囚禁的下场。
在他看来,他背叛朱元璋,责任在于朱元璋,但是在局外人看来,他背叛朱元璋,责任在于他。如果不是他口是心非,假意跟朱元璋客套,朱元璋也不会当真,朱元璋不当真,他就不至于记恨朱元璋,不记恨朱元璋就不至于背叛朱元璋。
唯一的侄子朱元璋实际上有三个哥哥,分别是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朱元璋在当时叫作朱重八)。
但是由于三哥给别人倒插门,与老朱家基本上断了联系,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朱元璋的三哥,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不上朱元璋的三哥。
正是因此,关于他有几个儿子,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如果说有儿子的话,那么他的儿子肯定在灾难当中一一死去,包括他。
因为在朱元璋发迹之后,与朱元璋沾亲带故的人都跑去投奔朱元璋,单单没有他与他的儿子,明显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了百年难得一见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而朱元璋恰好就住在淮河流域。
如果说是在和平盛世遭遇了灾难,朝廷肯定会给予赈灾,但那可是在元朝末年,一个极度黑暗的时期。
朝廷给予赈灾的粮食,从朝廷一路下来,原本一筐的粮食经过各级官吏的贪污,只剩下了薄薄的一层,而这薄薄的一层分与不分又有什么区别。
在当时百姓将官吏视作衣冠禽兽,有个别官吏甚至连畜生都不如。逢年过节朝百姓要钱,叫作“追节钱”;过生日朝百姓要钱,叫作“生日钱”;无所事事向百姓要钱,叫作“撒花钱”。
总而言之,各种巧立名,就只为了往百姓的身上掏钱。
朱元璋一家是佃户,也就是租地主的田,给地主打工。突如其来的灾难直接将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直接击垮。
平日里官吏各种豪取强夺,再加上给地主交租,一年基本上剩不了几个钱,如果说一切顺利那还好,一旦碰到灾难,特别是这种百年难得一见的灾难,家里肯定会死人。
如果说只是碰到旱灾与蝗灾,包括朱元璋,朱家总共有四个男劳动力,收成虽然差,但是去干苦力活,依然能够活得下去。
但这次不但有旱灾、蝗灾还有瘟疫,有钱的基本上都跑光了,而不跑的则将门关起来不见客,就算你有力气,都干不了苦力活。
想要逃难,但是偌大的一个家,逃起来哪有那么简单。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母饿死,大哥饿死,大哥的两个儿子饿死,偌大的一个家,到头来就只剩下了二哥与二哥的儿子以及朱元璋自己。
入土为安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但是当时朱元璋面临着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家并没有土地,要想埋葬家人,必须得要土地,朱元璋无奈只能与二哥抬着父母,去找地主刘德。
朱元璋父母生前的老板就是刘德,朱元璋希望刘德能够看在父母任劳任怨一辈子的份上,给一块能够安葬父母的土地,但是刘德拒绝。
理由是:你父母给我打工,我又不是没给工资,凭什么要给你土地安葬。最后是地主刘继祖给了一块位于山脚的土地给朱元璋安葬家人。
处理好家人后事的朱元璋与二哥开始琢磨往后的生活,在当地是肯定活不下去的,但是如果逃难,二哥肯定不能够带着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年仅十七岁,不一定能够走出灾难区,况且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而不带着又放心不下,二哥陷入了纠结。
幸亏当时隔壁汪大娘提醒朱元璋,当年他的父亲曾经在皇觉寺许了愿,将朱元璋舍给高彬和尚当徒弟,现在只需要带着点礼物去还愿,就能够在皇觉寺中生活。
汪大娘好事做到底,不但提醒朱元璋,还给朱元璋送去了礼物。就这样,朱元顺利的到皇觉寺中,过起了小和尚的生活,每天不是打杂就是念经。
没有了牵挂的二哥带着儿子远走他乡,这个儿子就是朱文正。
朱元璋没有想到与二哥这一分别,就是永别。
二哥后来死在了逃难的途中,而朱文正活了下来,在相隔将近十年,朱元璋二十六岁的那一年来投奔朱元璋,一起来的,还有姐夫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
当时的朱元璋已非昔日的朱元璋,已经成为统军数万的一方枭雄。
对于朱文正这个唯一的一个侄子,朱元璋十分的珍惜,虽然给了他将领的职位,但是却从未安排他浴血沙场,而是将他保护起来。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养成了一生的坏习惯,就比如喜欢逛烟花场所。
天才朱文正负责镇守的城池是洪都,当时洪都几乎所有的将领都认定,朱文正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一旦遭遇别人的进攻,他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跑,第二种投降。
朱文正给别人这种印象完全不怪别人,要怪就怪他自己。
朱文正明明身为洪都的主将,但看起来就好像是来洪都旅游的,每天不是去妓院,就是在去妓院的路上。
去妓院玩一玩也就算了,有的时候他还喝得醉醺醺,要是碰到敌人来攻,那该如何是好,难不成还指望一个连走路都得需要别人扶的主将。
事实证明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与他的品行完全没有任何的关系。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洪都,当时的洪都仅有两万守军,在正常人看来,快的话一天就能够攻下,就算慢的话,也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但是陈友谅却整整攻打了八十五天,而且还没有攻打下。
洪都有八座城门,分别是抚州、土步、宫步、章江、桥步、新城、琉璃、澹台,由于洪都临近河流,还有一道是水门,总共需要守九座城门。
而朱文正将两万守军分配到九座城门,还剩下两千士兵由他自己亲自率领支援各门,平均每座城门只有两千士兵。
但朱文正就是依靠着这两万士兵,城墙破了就补,将领死了就换,情势危急的话就亲自上阵,愣是将洪都守了下来。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根本体现不出朱文正的军事水平,总而言之,朱文正对兵种的搭配,对时势的判断,可以说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有的人或许好奇,朱文正正在洪都遭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朱元璋在干什么呢?朱元璋不知道,因为朱文正并没有向他发出求援的书信。
而当时的朱元璋也正忙着攻打张士诚的庐州,直到陈友谅攻打洪都攻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才给朱元璋发去求援的书信,这时朱元璋才知道洪都的窘境。
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空国而来,明显是要与朱元璋决战,这一点朱元璋是明白的,因此他集结了自己所有能够调动的兵马,整整二十万,直接扑向洪都,与陈友谅决战。
陈友谅得知朱元璋正向他扑来,主动放弃洪都,前往鄱阳湖与朱元璋进行决战,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以陈友谅战死,朱元璋胜利告终。
如果没有朱文正在洪都拖八十五天,正在攻打庐州的朱元璋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准备,只能够匆匆应仗,而陈友谅大军的士气也不会变得低下,谁赢谁败谁都说不定。
朱文正左右了“鄱阳湖之战”的结局。
客套经过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顺势吞掉陈友谅的地盘,成为了起义军势力当中最庞大的一股势力,再也没有人能够与他抗衡,而他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张士诚与陈友谅不同,陈友谅是一个有进取心的人,正是因此,他才主动寻求与朱元璋进行决战。
而张士诚则是一个富家翁类型的人,他只想过好他的日子,并不想别人打扰他的清静。
当时的张士诚占据这天下间最富庶的江浙一带,每天载歌载舞,陈友谅屡次邀请他夹击朱元璋,他要么拒绝,要么应付了事。
这也是为什么,陈友谅、朱元璋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鼠目寸光之辈,他也用事实证明了他就是一个鼠目寸光之辈。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后方空虚,能调动的兵力都调到了鄱阳湖与陈友谅进行决战,可是张士诚却眼睁睁的看着这场决战的发生、结束,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生命已经进行了倒计时。
他张士诚并非是占据几十亩地,几百亩地的地主,而是占据一方的军阀,朱元璋灭掉了陈友谅,哪里会放过他?
不过朱元璋在灭他之前,还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就是铲除叛徒朱文正。
洪都之战对于后来鄱阳湖之战的胜利有多重要,朱元璋比谁都明白,正是因此,随着鄱阳湖之战的胜利,朱元璋开始奖赏洪都之战的守将,其中第一个奖赏的人就是朱文正。
朱元璋并没有将官位摆在朱文正的面前,叫朱文正挑选,而是叫朱文正自己挑选一个官位。这种待遇,其他人只能在梦里梦到。
毕竟朱元璋对于其他人都有警惕的心理,只有对这个侄子没有警惕的心理。
朱文正并没有挑选,反而表示官位对于他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随便任命,无所谓。
其实当时的朱文正只是想跟朱元璋客套客套,但是却没有想到朱元璋竟然当了真,将富庶地区的官位都奖赏给了其他人,而他朱文正依旧留在江西。
对于朱元璋的安排,朱文正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内心十分的憋屈,而憋屈就要发泄,因此到处强抢民女,公然卖官,欺行霸市。
如果说在这之前他是洪都的英雄,那么在这之后他就是洪都的祸害。
朱文正在江西的种种行为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看在是侄子的份上,并没有与他计较,只是口头警告,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朱文正发泄着发泄着,越感觉到发泄不完,唯一能够发泄完的方法就是除掉源头朱元璋(神奇的脑回路)。
因此他与张士诚在暗中勾结,打算趁朱元璋注意力都在张士诚身上的时候,突然间反水打朱元璋个措手不及。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与张士诚勾结的事情,被朱元璋分布于江西的耳目探到,还没开始实施就宣布破产,而他本人则被朱元璋关起来。
原本朱元璋是打算将他处死,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才改为囚禁。
一代名将就这么被囚禁至死。
结语朱元璋囚禁朱文正情有可原,毕竟是谁谁都不可能安排一个动过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在自己的身边,更何况是身居高位,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处于危险之中的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对朱文正产生了警惕的心理,但是却并没有警惕朱文正的儿子,还将他封到桂林当藩王,由此可见,朱元璋囚禁朱文正也是迫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