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星期五晚上,我在咖啡馆里碰到老同学王强。
他看上去很疲惫,眼睛里藏着深深的无奈。
“你知道吗?
我现在工作压力很大,不仅是工作,还有家庭。
我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
这段时间我和老婆一直在讨论,到底谁该辞职回家,全职照顾孩子。
”他拿起咖啡杯,轻轻地叹了口气。
虽然我们是老同学,但这个问题让我措手不及。
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一个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答案。
直播间里的两位“资深生存者”就在那个晚上,我正好看到了一个直播。
大米和小米邀请了两位嘉宾:皮皮爸和马金瑜,带着他们各自的故事,讨论着特殊孩子家庭如何找到出路的问题。
皮皮爸是《同与不同》主编,也是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亲,而马金瑜是一位自媒体博主,她的大儿子因车祸导致低智。
直播刚一开始,皮皮爸就挑战了大家的想象:“自己都不社交,怎么能改善孩子的社交障碍?
”这个直白的问题,让很多自闭症家庭都陷入了沉思。
他分享道,当一个家庭有了自闭症孩子,整个家庭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包括未来规划的瓦解、人力资源的贬值、家长身心的透支以及家庭关系的崩坏,“就像坐飞机遇到紧急事故一样,家长要先带好氧气面罩,再给孩子带。
否则自己先昏厥,那孩子也完蛋了。”
自闭症家庭面临的四重困境“崩塌了!
”皮皮爸直白地说出了很多特殊家庭的现状。
未来规划,曾经的美好愿景,在面对自闭症孩子时都成了泡影。
孩子的升学、就业成了未知数,家庭被迫进入无预设的生存状态。
人力资源也大打折扣。
不仅无法成为家庭发展的助力,反而成为生存的消耗战。
家长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奔波,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透支随之而来,随时面临职场不稳固的隐患。
“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很残酷的。”
家庭关系也受到了影响,自闭症家庭的离婚率是普通家庭的4-5倍。
经济压力和看护重担让家庭结构变得脆弱不堪。
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家庭几乎承担了全部的责任。
马金瑜在直播中分享了她儿子车祸致残后,家族长辈不断劝她抛弃孩子的故事。
在偏远地区,家庭伦理压力和社会偏见很大程度上指向母亲,增加了照顾孩子的难度。
切割无益的关系,创造友善环境面对重重压力,很多夫妻无法达成共识。
一方辞职全职照顾孩子的选择变得异常艰难。
皮皮爸建议,与其陷入家庭内耗,不如进行有效的切割。
“有时这个孩子得到的关注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那些对于孩子成长无益的关系,比如逃避责任的伴侣,带有偏见的亲友等,都应该及时切割,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而友善的成长环境。
马金瑜作为单亲妈妈看到了太多心智障碍群体家庭的艰辛。
她不仅要面对经济压力,还要面对迷信偏见的老人、制造内耗的亲友等压力。
她建议家长们保持乐观,学会自救。
比如,她的大儿子目前就读于一所特殊学校,很喜欢打篮球。
她组织了一些喜欢打篮球的孩子,每个周末聚在一起玩篮球和羽毛球,从而让父母也能休息、放松几个小时。
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社交活动除了调整家庭内外的关系,家长们还要面对现实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走了,孩子怎么办?
皮皮爸认为,可以利用身边的机会,找到一些时间和方式比较灵活的工作,比如在网上做兼职,或在社区里当房产中介,利用孩子在康复机构或学校期间赚钱养家。
同时,学习也不能停止,要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自己的情绪,获得外部社会资源,尽可能为孩子规划好未来。
马金瑜也强调,学习是最好自助的方法。
很多特殊家庭的母亲因照顾孩子需要脱离工作,与社会脱节。
她建议家长们不要变成一座孤岛,通过学习获得快乐。
比如打篮球、参加社团活动,甚至进行一些兴趣爱好,她每周都会抽时间看书或电影,以小事情排解压力。
总结起来,自闭症孩子需要长时间的贴身照顾,他们父母的社交和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
皮皮爸建议,家长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社交恐惧或障碍,带着孩子参与社交活动,教会他们社交准则,从中找到他们的生活半径。
所以,当我们面对特殊孩子时,难免会想到要牺牲自己来完全照顾孩子。
但皮皮爸和马金瑜的分享告诉我们,保持自身的健康和乐观,调整好家庭的关系,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和社交,才能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这个不易的旅程中,家长自己首先要学会戴好“氧气面罩”,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继而给我们带来2025年最新的答案:要先救自己,才能有效救孩子。